最主要的軸承製作完成,下一步就是製作球磨機裏的鋼球了,當然趙誌寬還沒奢侈到使用鋼球的地步,所以他同樣準備使用鑄鐵來製作這些鐵球,用來砸碎球磨機的物料。
趙誌寬原本想的挺簡單,直接使用翻砂模具製造鐵球,但哪知道偏偏這最簡單的一步卻碰到了麻煩,其實也不算什麼麻煩,就是需要鐵球的數量太多了。
趙誌寬搞的是小型球磨機,重量在五噸左右,但他忘了整個球磨機中鐵球的重量占了大頭,趙誌寬準備使用五斤一個的鐵球,如果按照鐵球總重量在3噸來算,那就需要1200個鐵球,這數量在手工業為主的明代,就算累死王鐵匠,他也不能在短期內完成1200個翻砂模型。
按照王鐵匠加他兒子,在算上十個成熟的工人,他們一天才能做二十個模型,1200個就是六十天,趙誌寬實在等不起,沒辦法隻好削減鐵球的數量,從以前1200直接砍半,但這也需要一個月。
最後趙誌寬隻能放寬條件,將鐵球的重量增加到十五斤一個,這樣到可以在十天內完工,隻是鐵球增大球磨的速度就降低了,不過可以放寬物料的大小,也算堤內損失堤外補吧!
經過十天漫長的等待,3000斤200個鐵球終於完成,趙誌寬將這些鐵球放入早已經做好的球磨機中,感歎的說道:“能不能成功就看這一下了!”
王鐵匠和他兒子這幾天累得夠嗆,島上會翻砂建模的隻有他們兩個,雖然有十個工人給他們打下手,但用桐油調配沙子這種祖傳技藝怎能假手他人?所以這二百個鐵球的砂模都是他們父子親手製作的。
王鐵匠可知道這些鐵球的重量,他看著球磨機木質外殼擔心的問道:“師父,您用木頭製成的外殼能行嗎?”
這也是沒辦法,真正的球磨機使用的當然是鐵製外殼,但王鐵匠父子的手藝翻砂製作軸承已經是一大關,那個長五米,高三米,直徑兩米半的大鐵桶,實在做不出來,但為了保證球磨機的強度,隻能使用木頭了。
趙誌寬為了保證外殼不被鐵球砸裂,將外殼的厚度加到五厘米,同時外殼還用數層鐵釘固定,應該沒什麼問題。
球磨機在趙誌寬的示意下,通過連杆連接到汽輪機的飛輪上,這種大重量的機械必須要用硬連接,軟連接根本帶動不起來五六噸的重量。
球磨機的變速箱已經上滿了油,接上汽輪機的飛輪後,變速箱將每分鍾數百轉的速度變成了每分鍾十五轉,得益於機床精加工的變速箱齒輪,這次的動靜明顯比上次小了很多。
球磨機在汽輪機的帶動下緩慢轉動,裏麵的鐵球開始轉動,叮叮當當的傳來一陣響聲。
趙誌寬看了一會兒沒什麼問題,開始讓工人將準備好需要磨碎的物料投進去,第一次投進去的是一些碎磚頭,燒製水泥需要將磚頭磨成粉,除了磚頭還有煤渣、石膏等。球磨機因為使用的木板密封不好,轉動的同時一陣灰塵被吹了出來,趙誌寬知道這種汙染在所難免,工業化前期代表的就是遮天蔽日的煙塵。
有了應手的工具進度快了不少,球磨機半個時辰就把裏麵裝的將近一頓碎磚頭變成了粉狀生料,第二次趙誌寬讓工人將裏麵填滿,開始全功率運作。
隨著變速箱變換檔位,球磨機的速度被加了一倍,轉速提高到每分鍾三十轉,這時候外殼與軸承的連接處開始滋滋作響,不過看樣子沒什麼問題,在韌性這方麵木材比生鐵強的太多。
第二次的物料足有兩噸重,費時一個時辰,終於都磨成了粉狀生料,邊上的工人看到這個速度都張大了嘴巴,前幾天他們用畜力加石磨,每天也隻能加工出兩噸的水泥生料,麵前這個大家夥一個時辰就完成了他們二十多人兩頭牛一天的工作量。
趙誌寬算了一下,如果不停機,每天可以生產二十四噸生料,當然這是完美情況,畢竟機械需要檢修,每天大概隻能生產八個時辰左右,所以一天應該是十六噸生料。自己建的那個水泥窯一窯可以投入生料二十噸,經過煆燒後出水泥十八噸左右,雖然球磨機一天的產量夠水泥窯一窯的使用量大,但水泥窯從入料、燒製、出料、球磨這一過程需要五天,這麼算來自己還要建三個水泥窯,才能消耗這一個球磨機的出料量。
趙誌寬又算了一下,如果按照四個水泥窯來算,每五天就有七十二噸水泥,每月就是四百三十二噸,這速度還遠遠不夠。
趙誌寬準備在海甸島建成一條繞島水泥路,海甸島周長估計在三十公裏左右,繞島公路要在二十五公裏上下。按照手冊上說的,如果修建一條寬三米五,長一千米,厚十八厘米的鄉村非載重水泥路,需要水泥一百五十噸,二百五十立方沙子,三百八十立方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