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變鋒不會在全場比賽中展現出一種固定的套路,因其精髓是“變”。
這個“變”對球員能力的要求非常高。
如果奧德裏奇沒有上輩子的經驗,他即便研究,也不敢輕易嚐試。
但是,英格蘭陣中有一個阿什利-科爾。
原曆史中,在06年之後長達八年的時間裏,溫格對阿森納左路的打造都逃不出一個固定的模板,左後衛以速度助攻型為主,在邊後衛前麵,搭配一個偏組織型球員打邊翼位,不是溫格對10號球員突然死不撒手,而是04年那支不敗之師的進攻最強處就是左路,阿什利-科爾加皮雷的組合是鑄造那支槍手的主力軍,也正因憑借那樣的組合走到過巔峰,溫格便對此念念不忘,一直試圖在左路重塑當年的輝煌,但效果卻屢屢不如人意。
除了球員能力之外,組合搭配在模板上看似差不太遠,但現實就是,阿森納之後的左後衛,再也打不出阿什利-科爾那種進攻上去後兼具速度與變化莫測的跑位威脅。
在02-04期間的阿什利-科爾是打邊後衛,但觀察他與皮雷在邊路配合,再加上亨利,你會發現,亨利,皮雷,多數是在一個基本固定的熟悉區域中發揮,而阿什利-科爾便是提供變量,令進攻變化莫測的一個人,他會在進攻最前線轉化為一個出現在內鋒位置的球員,將對手的防守布置攪得天翻地覆,這種衝擊性,不是靠他一個人可能做到的,需要隊友的配合,需要團隊技戰術的支撐。
這也是為什麼當阿什利-科爾初期轉會切爾西後一直遭人詬病打不出身價的緣故,置身戰術體係不同,球員能力發揮也自然有差異,同樣也體現在他代表英格蘭出戰,而英格蘭卻長期飽受左邊路進攻乏力困擾,因為英格蘭就是把他當做一個普通的邊後衛在使用,或者助攻型邊後衛。
至於阿什利-科爾身上一直存在著的最大爭議就是助攻上去回不來,這是一種過於無禮的指責,試問,邊後衛衝到第一線,進攻打不成,對手打反擊,邊後衛速度再快,難道能比天上飛的球更快?
不能要求球員是超人,而這種問題,74年的德國隊就已經解決了,很簡單的做法,補位,但做好很難。
因此英格蘭隊在阿什利-科爾旁邊是索斯蓋特,以補位預判球路發展為擅長,同時,蘭帕德在這一側,當阿什利-科爾助攻上去後,他也是補邊路防守的第一人,同理在另一邊,小貝與菲爾-內維爾隻能上一個,英格蘭在防守時,不但要保證防守鐵三角不動,同時兩側或前或後,也要有人,或後腰或邊後衛,確保防守橫截麵沒有空當,兼具防守層次。
英格蘭是以防守為主,以反擊為重要手段,但他們屯重兵在中場,真正做到了諸多頂級教頭打造球隊時所追求的攻守平衡。
貝爾薩做出了臨場第一個要求,那就是再加強速度發揮,不過,卻不是在陣地戰中,而是英格蘭打反擊後,他們迅速策動攻勢,想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打英格蘭反擊的反擊!
第31分鍾,斯科爾斯在禁區前橫傳從邊內切的麥克馬納曼,後者一腳射門被門將卡瓦萊羅沒收,阿根廷迅速策動反擊。
貝爾薩看著門將將球拋給邊路拉邊的薩內蒂,再扭頭一瞧英格蘭的半場,頓時滿麵無奈。
剛才菲爾-內維爾助攻上來,在斯科爾斯傳球後就往後場跑,過了中線的蘭帕德也往回收,在薩內蒂傳球給同位前方的奧特加時,英格蘭後場已經有了7個人,四後衛三後腰的兩排防線不出3秒將重新排列整齊,緊密有序,而前場的斯科爾斯也將回到中線一帶。
奧特加帶球沿著邊路向內線衝擊,蘭帕德不搶他,卡著內線位置,與阿什利-科爾聯係在一起,奧特加若強行內切,兩人可以關門,就算他真突破過去,索斯蓋特正等著他,唯一留給奧特加的空間就是再往邊路底線發展,或者,把球傳回身後,反擊變成陣地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