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得有魚竿呢,那時候街上的魚鉤都是散賣的,不像如今這樣出售成品,連釣帶線綁好在伸縮自如的精美魚竿上,立取可釣。
蘇誠記得特別清楚,街上出售的魚鉤,兩毛錢一枚,大一點的,就得要三毛錢。兩三毛錢,放在如今,怕是掉地上都沒幾人願意彎腰去撿,連小孩子都不屑去多看一眼,這能買到什麼東西,冰棍都漲價了,最便宜的也都得五毛錢一根啦!
可那時候,一毛錢對於出身窮鄉僻壤的小屁孩來說,就是一小袋美味無比的酸梅粉,一根能吮出清涼一夏的冰棍呢!小蘇誠在賣魚鉤的雜貨鋪前猶豫許久,徘徊多次之後,終究沒舍得掏出兩毛錢的‘巨款’,換回那枚亮晶晶發光的魚鉤來。
在老板那鄙夷的目光中,小蘇誠灰溜溜的跑回家,想了個辦法——用鐵絲自個做。
為了做這魚鉤,小蘇誠吃了不少苦頭,首先那鐵絲得很細才行,粗了可釣不到魚,河裏常見的就是兩三指寬的小魚,還是小孩子的手指,魚鉤粗了,還穿上蚯蚓,小魚可吃不進嘴裏去。
可太細的鐵絲又嫌軟,小手輕輕一扯,就走樣了,顯然不是可造之材。理想的鐵絲,當然是又細又硬的,為此小蘇誠把家裏翻了個底朝天,功夫不負有心人,到底是找著了合適的材料。鐵絲的一端被他細細打磨過後,鋒利無比,因此在彎造魚鉤的模樣時,輕易就能紮破手指頭。
十指連心,可不是說說而已,想想小時候母親在昏暗的燈光下縫衣服的場景,鋒利的針尖紮在手上時那緊蹙的眉頭就明白這種疼痛了。
不管怎麼說,魚鉤總算有了不是,魚竿也好解決,鄉下最不缺就是竹子,砍上一根柔韌的細竹就成,拿綁飼料袋口子的細紗繩把鉤子往上一綁,根據水深再綁上一小塊泡沫……大功告成。
雖然吃了點小苦頭,不過小蘇誠仍然很開心,麻利的挖了一小袋蚯蚓,就興衝衝的跑到河邊釣魚去了。
釣魚說難不難,說易不易,怎麼說也算是一門技藝,一般人得學習學習,才能掌握要點。鄉下小子似乎天生就比較聰明伶俐,扛起魚竿溜到河邊就知道如何叫那狡猾的小魚兒上鉤。小蘇誠第一回釣魚運氣就不錯,如今他還印象深刻,那一次釣到了足足半斤小魚,回家後爺爺拿稱子稱過的。
雖然收獲不錯,嚐了一頓香噴噴的油炸小魚,但小蘇誠卻被爺爺修理了一頓,鄉下老農們最忌諱的就是家裏小子單獨溜到河邊去,萬一出了事故,把小命給搭上了,上哪後悔去?
為此,大人們還絞盡腦汁,變著花樣編造出各種可怕的水鬼來嚇唬小孩子呢!
嚐到甜頭的小蘇誠輕易嚇唬不到,仍然一有空閑就偷偷溜到河邊去釣魚,不過為了免遭皮肉之苦,卻學精了,釣來的魚很少往家裏拿了,他喜歡把魚裝到竹筒裏燒熟了吃,放上鹽油也是誘人無比,還有著淡淡的竹香味呢!
雪兒嘴角彎出淡淡的、甜甜的笑意,入神的傾聽著蘇誠講述小時候的這些經曆,聽到此處笑道:“你呀,鬼主意可真多!不過,我也好想嚐嚐這竹筒燒魚呢,聽起來就好好吃的樣子,你現在還會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