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萬交河軍,由衛軍與府兵組建,士氣昂揚。
論治軍,侯君集還是很在行的,親衛侯塞壘傳了幾次號令之後,副總管薛萬均、中郎將辛獠兒約束部眾,在沙州一隅等候仆從軍的到來。
沙州刺史的宴請,侯君集與柴令武不約而同地拒絕了。
行軍途中,脫離隊伍,將帥自己享用美食,看上去不是什麼大事,可容易讓軍士離心離德。
哎,可憐這紅燜大雁肉、雪山駝掌、手抓羊羯子、大漠風沙雞喲!
少了本官的品嚐,豈不是明珠蒙塵?
沒奈何,出去享用一頓,軍士當然沒啥話說,但會產生疏離感。
飛將軍李廣,當年治軍甚寬,但與軍士同甘共苦,飲水必是最後一個飲,用膳必是最後一個舉箸,凡戰,軍士必用命。
雖然李廣獨特的掌兵技能,沒人能完全重現,但同甘共苦這個長處,很多人還是學會了。
提前了十個月的出征,避開了一路的苦寒,卻躲不開漸熱的天氣。
步兵著木槍、佩橫刀、負長弓、著步兵甲,肩負彭排(盾牌別稱);
騎兵漆槍掛馬鞍上、佩橫刀、負角弓,著山文甲。
至於著明光甲的,屬於重騎兵,平時不著甲,沉重的甲衣由專門的駑馬馱著,一對一的輔兵看護,戰時為他們具甲。
弩手一般都護在隊伍中間。
無論是擘張弩還是伏遠弩,對軍士的力量要求都比較高,弩手普遍膀大腰圓。
漸熱的天氣,具甲確實是一件難受的事。
但是,當兵吃糧,這種苦你就得忍受。
三天之後,契苾何力率契苾部萬騎彙合;
五天後,突厥二萬騎趕到
行軍路線得仔細規劃一下。
出沙州,走阿克塞溝,奔鄯善(後世若羌縣,非鄯善縣)、過渠犁,走焉耆,在敦薨數(博斯騰湖)補充飲用水,這是後世的路途。
繞路且不說,橫渡圖倫磧在這個時代的難度不小。
否則,鄯善也不用被高昌的無賴國主麹文泰卡脖子了。
穿越庫魯克塔格山脈勢在必行。
庫魯克塔格山脈,當地話的意思是“幹旱之山”,它死死擋住了肆虐的圖倫磧,護住了高昌、伊吾。
過了庫魯克塔格山脈,則是一片浩瀚的沙海。
這也是麹文泰最大的倚仗。
……
高昌國。
以高昌城為都。交河城、田地城、南平城為三大郡。
縣城十四:橫截、永昌、無半、始昌、安樂、安昌、永安、洿林、高寧、寧戎、威神、臨川、酒泉、龍泉城;
鎮戍四:東鎮城、篤進、鹽城和柳婆城。
總計二十二城。
國主麹文泰,稱王。
麹文泰長子麹智盛,為世子。
次子麹智湛,鎮守田地城,稱田地公。
(注明:此名字決非作者惡搞!)
最高官員為令尹,由阿史那矩擔任,他一向親西突厥、惡大唐。
文官體係設八部,每部最高長官為長史,就是麹雍那個級別。
下麵諸城,設城令。
官多事少,一般都於王庭議事,由麹文泰、麹智盛、阿史那矩決斷,連開衙都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