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這種情況,朕不得不重用胡人將領。”
“朕把他們設立成藩鎮,讓他們駐守在大唐的邊境。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邊境總要有人去守。”
“或許在你們的眼中,隻看到這些藩鎮擁兵自重。但是在朕的眼中,我看到的是藩鎮們每年都在和番邦打上好幾仗。”
皇帝說到這裏,語氣稍微一停,然而緊跟著再次開口,聲音隆隆道:“那些仗,並不大,有時候僅僅是邊境摩擦,參戰的士卒隻有幾百人……”
“但是即便幾百人,那也是拿著刀槍在拚命。藩鎮們麾下的士卒們,每年為了我大唐都要犧牲很多個。”
“這種情況你們知道嗎?知道!”
“但是你們誰替他們向朕表功嗎?從沒有!”
“你們隻是不斷的抨擊藩鎮,你們一直在勸阻朕不要重用武人……”
“那麼朕今天想要問一句,我不重用武人去重用誰?”
“是你嗎?張九齡?”
“又或者你,李林甫?”
“你們這些文臣,擅長的是官字兩張口。但是讓你們去邊境守衛國家,怕是你們立馬就要找借口推諉吧。”
皇帝說到這裏,似乎更加暴怒,陡然大吼一聲,宛如咆孝般道:“就比如一直被你張九齡抨擊的安祿山,你總是說他狼子野心意圖謀反,但你從未在朕麵前說過,安祿山每年都要帶領士卒和草原打上七八仗……”
“還有河西節度使,他鎮守的西域有三十多個小國,你們真以為那些小國是從心底尊敬大唐嗎?你們真以為這麼多年的朝貢是因為人家欣慕大唐嗎?”
“不是的,是因為朕的節度使在打他們。”
“揍的他們不得不尊敬,揍的他們不得不朝貢……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節度使,所以朕才能在朝堂上聽你們大臣聒噪。如果沒有他們守衛邊境,恐怕你們早就一溜煙的躲起來了吧。”
“節度使們的功業,朕比你們任何人都清楚。至於你們抨擊的擁兵自重,至於你們說的飛揚跋扈……朕難道不知道嗎?朕知道了又有什麼辦法?”
“我若是不用他們,立馬就要迎接番邦入侵。而重用他們的結果,僅僅是有可能某個藩鎮會作亂……”
“諸位愛卿,如果你們是皇帝,那麼這個選擇該如何做,你們倒是說出個更好的辦法教教朕。”
沒人能教皇帝!
因為皇帝說的都是事實。
史書上隻會記載藩鎮作亂,但卻從不會記載藩鎮作亂之前的功業,原因很簡單,掌握史書的是文官。
但是對於皇帝而言,其實皇帝才是看的最清的人。
不用藩鎮,邊境無人可守,那麼番邦立馬就要入侵,整個大唐迎接的是國與國的滅國之戰。
但若是重用藩鎮,確實會導致尾大不掉,隻不過雖然尾大不掉,但是不一定所有的藩鎮都會謀反……
也就是說,還有平定的機會。
這等於是一個快餓死的人,割肉給自己吃,暫時填滿了肚子,最終會流血而死。
但在流血而死的緩慢過程中,這個人有可能會受到救助,保住一命,繼續苟活。
如果不割肉給自己吃呢?
直接就餓死了啊!
……
今日的朝堂大殿,成了皇帝的獨角戲。
誰也沒有料到,多年暮氣沉沉的唐玄宗竟然突然爆發了一次。
不但當場揭破朝堂官員的齷齪,而且還把許多潛規則直接撕破,這一幕讓很多官員心中發寒,隱隱約約有種不太好的預感……
果然,下一刻!
陡然皇帝隆隆出聲,語氣無比決然的道:“今有宰相張九齡,年事已高,不適朝堂議政重負,朕以仁慈之心,賜其荊州刺史之職,即刻擬旨,即刻生效……”
嘩!
滿朝嘩然!
發配!
這是發配!
堂堂一位宰相,一位跟隨陛下多年的老宰相,竟然就這麼發配了,貶官去荊州那地方去受苦。
事情還不止如此。
隻聽皇帝的聲音再次響起,更加決然的道:“既然你們抨擊朕重用武人,動不動就說朕年邁昏庸,好,今天朕就更昏庸一次……”
“郭子儀,你上前聽封!”
“今有琅琊大將軍郭子儀,武功蓋世,忠心十足,鎮守山東南路五個府,一年時間兢兢業業,招撫流民,治地清平,朕以大唐皇帝之旨,賜其淄青節度使之職,劃地肴山以東,北接範陽藩鎮,從今天開始,郭子儀是節度使。”
整座朝堂大點,突然落針可聞。
淄青節度使!
大唐又多了一個節度使!
皇帝真是瘋了啊,竟然又設立一個節度使。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皇帝似乎還沒打算結束,突然再次開聲,語氣仍舊決然道:“安祿山,郭知運……九大節度使,以及嶺南經略使,官品集體拔升,從此列為護國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