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夏日,陽光和煦。
再那場濕熱的大雨過後,關中八百裏秦川的地界裏,正式進入了盛夏狀態。
“陛下真是天縱之才!”
在“嘩嘩”的流水聲中,長安城北側,渭水支流流經的農田裏,圍觀的農夫、官吏、軍士,發出了一陣又一陣交頭接耳的嗡嗡討論聲。
“真是神了!”
“是啊,俺可從來都沒見過水往高處流的。”
“誰說不是呢,嗐,你別說,前陣子人說陛下有天命在身,我還不信。”
“現在呢?”
“肯定信了啊,這幾節木頭就能多灌多少農田啊!”
不遠處的小塬地下流經的支流旁,劉弋親自踩著腳踏動力的龍骨水車,沒費多大勁,清澈的渭水就順著半圓形的輸水管流到了塬地的農田上。
塬,是西北地區常見的一種地貌,呈台狀,四周陡峭,頂上平坦。
塬也被稱為“原”,較為著名的塬地有五丈原、白鹿原等等。
這種地形頂部平坦可以耕種,但缺點在於灌溉不便,即便旁邊有河流,也需要農人辛苦抬水,一桶一桶地抬到塬地農田裏澆灌。
而劉弋在經曆了某些非常讓他惡心的糟心事以後,果斷不跟大臣、軍頭們扯皮了,親自參與到了青黃不接後的農業生產中。
劉弋前世是幹過農活的,在他去外地上大學之前都會幫家裏幹,當然那時候農業機械化程度已經很高了。
他對於機械方麵也有一點點小小的心得,甚至還是一個手工區的博主,隻不過是視頻沒人看的那種就是了......
所以依照當初用木頭和膠水做的龍骨水車模型,幾乎沒費什麼勁,稍微結合時代特點了改良了一下,就指導工匠做出來了正常尺寸的版本。
龍骨水車,又叫翻車。
這種工具的雛形在東漢末年已經出現了,但一開始並非是被應用於農業生產。
漢靈帝時,就讓宦官掖庭令畢嵐作翻車,施於橋西,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
不知道是不是靈帝他老人家,大缺大德的事幹的多了,良心發現偶爾做了件好事。
總之,這東西既然有了雛形又有設計思路,還有幸找到了當年參與過製作的皇室工匠,幾乎沒費什麼勁,就順利問世了。
具體運作方式也很簡單,就連小孩和婦女都可以腳踏操作,如果塬地落差較大,還可以用畜力版本。
整體采用龍骨葉板用作鏈條,臥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
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腳踏或畜力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循環往複。
可以連續取水,比人工挑水的效率大大提高,由於是木質的,操作和搬運都很方便,便於及時轉移取水點。
即可灌溉,亦可排澇。
劉弋演示完了龍骨水車如何操作以後,就由其他人上去體驗了,他來到了一棵大樹下乘涼,下麵早已擺好了胡床(馬紮)。
本來將信將疑的大臣和西涼軍將領們,被天子拉著出城親自看到了龍骨水車的效果,並且親身體驗以後,都變得心悅誠服,甚至有些崇拜了。
因為天子解決了當下最要緊的問題。
關中上百萬人口,長安近四萬西涼兵的吃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