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4.第963章1910年十大城市。(2 / 3)

曆經九年悉尼海灣大橋的建設,在新世紀來臨之前終於峻工,為北侖和悉尼這兩座澳州本土中部雙子城搭建起交通大動脈,增強了兩地間人員流動和經濟往來,互為臂助,其優勢正日益顯現出來。

原本的缺陷變成了優點,得益於溝通澳洲本土南北方的優越地理位置,北侖市的發展比布裏斯班更加強勁,輻射並帶動了周邊威斯康辛,汕頭,五羊市,茂名,愛丁堡市,北海,新羅西斯克等城市發展,形成了以“北侖~悉尼”為龍頭的城市產業帶。

北侖市是皇家海軍最重要的艦艇建造基地,擁有帝國範圍內實力最強的數家大型造船企業,其建造的“索馬裏”級戰列艦,“昆士蘭”級戰列艦是皇家海軍的實力中堅,“花月”級通用巡洋艦,“勇敢”級快速巡洋艦,3.5萬噸自由輪,2萬噸級礦砂船都是享譽世界的產品。

在輕重工業基礎上,北侖市發展出來的電子產業讓人眼前一亮,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北侖市如今擁有數10家電子企業,其中既有生產無線電測距儀的保密企業,也有生產暢銷世界電子管收音機的無線電廠,同時在電台設備,電話設備和交流電機領域擁有很強的生產能力。

昆士蘭皇家直屬領地中,已經形成了從北到南的三大經濟圈,北方是“紅河穀~布裏斯班”經濟圈,中部是“鬆江經濟圈”,南部是“北侖~悉尼經濟圈”,三箭齊發,共同構成了大洋帝國核心工業城市帶。

而這些光芒閃耀的工業城市大多位於皇家直屬領地,每年產生的巨額稅收和難以計數的租賃收入,源源不斷進入皇家內務府,令皇室財政無比充裕。

所以,帝國皇室有能力在1898年發動“西洋戰爭”,在獲得呂宋群島作為皇室直屬領地後,連年大手筆的投入建設,令其麵貌一新,快速的進入工業化進程。

與之相對應的帝國財政方麵,隨著青島,悉尼,墨爾本,天樞,三馬林達,巴厘巴板,塞穆達,西安,虎門,首爾,七曲等一係列城市的崛起,經濟總盤子一擴再擴,財政收入自然也變得富裕起來。

最鮮明的例證就是1908年9月3日爆發“羊毛戰爭”後,大規模的戰爭動員和遠征軍費開支高達十幾億金洋,帝國財政和皇家財政分擔之後,輕鬆的消化了這筆巨大額外開支。

而在戰爭勝利後,不但為帝國贏得了崇高聲望,也贏得了巨大的戰爭紅利用於開展為期五年的大規模基礎建設,為拉動帝國總體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經過四個多月的醞釀,1911年6月6日,重組後的紅河穀市以嶄新的麵貌出現在世人麵前,區域內常住人口550餘萬(移民人口增加),位列世界第一,也是帝國第一大都市。

排行第二的是鬆江市,總人口186萬,同時位列世界第十大城市,僅次於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

排行第三的是布裏斯班,總人口147萬,經曆了35年的大發展,該城市逐漸呈現出後勁不足的疲態,麵臨著眾多百萬人口新興工業城市的競爭,有可能地位不保。

排行第四的是北侖市,總人口138.97萬人,發展後勁十足。

排行第五的是青島,總人口從1900年度的77.2萬人發展到119.21萬人,是昆士蘭北部耀眼的經濟明星,依托豐富煤、鐵、牛肉和世界第一的磷酸鹽資源,發展的腳步走得非常堅實。

排行第六的是婆羅洲所屬東加裏曼丹州的三馬林達,常住居民人口從1900年度73.6萬,迅猛增長到1910年度111.8萬人,這座曾經的荷蘭人區域統治中心城市,帶有鮮明的西北歐特色,是帝國內發展最快的城市,沒有之一。

帝國投入重金建設巴厘巴板油田已持續14年,數十萬建築工人和移民湧入,給這座婆羅洲大城市帶來重大發展機遇,城市規模一再擴大,新的鐵路和公路編織出暢通的交通環境,到處都湧動著建設的熱潮。

近20年來

三馬林達城市人口1890年約42萬人口,至1900年暴增約30萬,達到73.6萬人規模,從原本排行第14位一下子躍居第八大城市,10年之後再度躍升兩位,傲然雄居帝國第六大城市。

這一切的改變,至於對巴厘巴板油田開發的不斷深入,帝國原油產量從600萬桶至3000萬桶,然後一路猛增至1.4億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