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期末統計
大洋帝國擁有現役戰列艦24艘,2萬噸級重巡6艘,其分布為太平洋艦隊戰列艦16艘,重巡4艘,各型巡洋艦28艘,艦隊母港馬尼拉。
大西洋艦隊擁有現役戰列艦8艘,2萬噸重巡兩艘,其所屬北方分艦隊戰列艦4艘,重巡兩艘,各型巡洋艦17艘,母港北美東海岸諾福克。
其所屬南方分艦隊戰列艦四艘,各型巡洋艦8艘,母港火地島烏斯懷亞
印度洋艦隊擁有各型巡洋艦13艘,其非洲分艦隊母港莫桑比克島,西安港,擁有老式巡洋艦5艘,各型老式驅逐艦21艘。
其南亞分艦隊擁有巡洋艦8艘,各式驅逐艦30餘艘,母港三馬林達。
澳洲本土艦隊擁有巡洋艦6艘,驅逐艦若幹艘,母港布裏斯班。
皇家海軍海手握著7艘2萬噸級新艦,都是米國戰爭期間加班加點建造出來的無畏級戰列艦,其中三艘已經棲裝完畢的戰列艦返回澳洲本土,作為皇家海軍白溪海軍學院訓練艦使用,未列入皇家海軍一線戰艦編製。
剩下的4艘英國和法國人已經無意購買,而眼饞的扶桑人也拿不出錢來,德國公海艦隊因為英國人的因素又不能賣,所以大洋帝國準備拾掇拾掇,重新安裝280毫米三聯裝主艦炮,留在皇家海軍序列中當成重巡洋艦使用。
這4艘重巡洋艦將會分別命名為“鳳凰”號,“鯤鵬”號,“畢方”號和“燭龍”號,進入本土艦隊服役。
這樣一來,皇家海軍就形成了24艘戰列艦,10艘2萬噸重巡的主力艦陣容,位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和德國公海艦隊。
由於麵臨德國公海艦隊強力挑戰,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不得不收縮兵力,將海外的主力艦抽調回本土,以保持對德國人的足夠威懾力。
這樣一來
在廣闊的太平洋和印度洋區域出現巨大實力真空,這就留給了大洋帝國皇家海軍充分的施展空間,出於不挑戰英國皇家海軍敏感神經的考慮,大洋帝國印度洋艦隊沒有裝備一艘戰列艦,變成了不折不扣的“老艦集中營”。
英國的鐵公爵級戰列艦,德國的巴伐利亞級戰列艦排水量都超過3萬噸,主艦炮從343毫米進一步過渡到380毫米口徑,呈現出主艦炮口徑越來越大的趨勢。
而為了應對愈演愈烈的英德海軍軍備競賽,適應今世界戰艦越造越大的潮流,大艦巨炮主義風靡一時,大洋帝國皇家海軍也拿出了自己下一代的戰列艦設計圖紙。
這一型戰列艦首艦是“伊麗莎白公主號”,設計標準排水量37800噸,滿載排水量40500噸,裝備最新型的381毫米三聯裝主炮塔,前二後二各兩座,背馱式布局,沿艦艇中軸線排列,共計12門50倍口徑356毫米主炮。
每一座三聯裝380毫米主艦炮重達1348噸,共裝備4座,防彈裝甲重達11600噸,當真是不折不扣的鐵疙瘩。
另外裝備16門155毫米單管速射炮,16門95毫米雙聯裝速射炮,20門雙聯裝40毫米速射炮,副炮火力極為猛烈,6座魚雷發射管,兩架水上飛機。
該級艦建造費用概算為每艘635萬金洋,共建造6艘,分別是2號艦“雪莉公主”號,3號艦“可兒公主”號,4號艦“美婷公主”號,5號艦“安妮公主”號和6號艦“奧裏維亞公主”號,整個項目總概算4400萬金洋,是皇家海軍建設藍圖中的重要項目。
首艦是“伊麗莎白公主號”和2號艦“雪莉公主”號建造計劃已經獲得批準,分別在北侖市紅山重工船廠和北侖船舶集團船廠建造,預計工期21個月。
1911年8月18日切割第1塊鋼板,預計到1913年5月底首艦“伊麗莎白公主號”下水舾裝,2號艦“雪莉公主”號10月份下水舾裝。
3號艦和4號艦就要到1914年了,才能見到其巍峨雄姿。
與此同時
因為廣大海疆的巡視需求,帝國海軍還發展了一款2100噸級的廉價版遠洋驅逐艦,總的需求量達上百艘。
該級艦裝備一前一後各一門155毫米單管火炮,兩座雙聯裝40毫米火炮,四門20毫米單管速射炮,采用一座大馬力蒸汽發動機,單軸單槳,最高航速24節,航程4200海裏。
該級驅逐艦裝甲薄弱,火力貧弱,航速較低但是具有很好的適航性,而且燃煤場艙大的出奇,官兵居住環境較為舒適,購買價格低廉,維持和運行費用低廉,適合於長期執行海域巡邏和維持航線安全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