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紅衣的小姑娘,姓澹台,名素雪,大周臨海城人氏。要說這小姑娘為何會隨著方老夫子來到這偏僻的極北寒風城,就得講一講這方老夫子了。
老夫子姓方,名邑,字敬之,本是稷下學宮的老師,早年間因理念不同和學宮祭酒曹讓大吵了一架,後負氣離去。隱姓埋名的他開始周遊列國,閑來無事就做了個教書先生。自己講學,學生們有錢的掏錢,沒錢的有心意也行,講學的地方也不講究,村頭巷尾,草堂高台,隻要有人願意聽他講學,他便不吝教授。後來方老夫子實在是對官學那一派的做法厭惡到了極點,便開始自己創辦學館教育弟子,並公開聲明,他的學館,有教無類,不分三六九等,適齡童子人人皆可入學。
由於公開和官學叫板,方老夫子被稷下學宮革除了老師身份,不知為何卻保留了他的夫子身份,並且對於他的開館授學持一種觀望態度,這種態度讓很多人摸不到頭腦。有些地方態度溫和一些,本著雙方都不得罪的態度,對於方老夫子開館講學不聞不問。而有些地方則是嚴禁老夫子開學堂,甚至連講學都派人盯著,生怕老夫子整出什麼亂子來。
方老夫子走走停停,一邊遊曆,一邊講學授學。遇到了稱心意的地方就多待些時日,不稱心意的地方,住上一宿都嫌棄,甚至於連夜趕路這種事情都發生了不止一次。
方老夫子的真性情,自然是讓愛者極愛,恨者極恨。
在這個已知的天下裏,讀書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貴族們有權有錢有能力去請老師開設私塾去教授貴族子弟,等他們年滿十四歲就能參加書院的考試。大部分人也認為讀書是貴族才能享受的權利,因為讀書要花很多錢,又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那些平民破落戶們哪裏有錢去請老師教授自家孩子,能過好自己的日子已經很好了。何況自己每天還要累死累活的掙錢養家糊口,大了些的孩子們能不能幫襯些,這才是最重要的。至於讀不讀書?重要嗎?讀書不能當飯吃,讀書也不能讓你更有力氣去幹更多的活兒。就算是你有機會讀書了,等到了十四歲去考書院,你能比得過那些貴族子弟嗎?考不上書院讀書又有什麼用?
事有例外,也有一部分平民知道讀書考書院才是唯一的擺脫賤民身份的出路,不讀書自己的孩子將來的命運和自己一樣,勤勤懇懇勞勞碌碌一輩子,到最後還是給人當牛做馬的命。隻是知道又如何?大多數人沒錢請先生,甚至有錢也請不來先生,許多先生們認為給平民破落戶教書有失身份,有傷大雅,會玷汙自己讀書人的身份。
最後隻有極少數平民家的孩子有機會遇到一個好先生開始讀書。到了十四歲能夠考上書院的又是極少數中的極少數。
貴族和平民就像是山頂和山腳,站在山頂上的人總是感歎山頂風景的壯麗誰又會低頭去看腳下是什麼樣子?呆在山腳下的人隔著雲層永遠都看不見山頂的景色,隻能年複一年的呆在陰暗潮濕的山下。而連接山上和山下的是一條條極其危險的山間小路,其中一條叫讀書。幾乎沒有人會為了去山頂看看風景而冒著生命危險去攀爬那條看不見盡頭的小路。
這些年方邑去過東周,見識過大瀆京水水入東海的洶湧浩瀚,去過西漢,見識過永寂沙漠的無邊無際,去過南宋,見識過十萬大山的鬱鬱蔥蔥,去過北魏,見識過終年飄雪的茫茫雪原,自然也少不了那個山高萬仞,絕壁千裏,號稱眾山之祖的社稷山。天下士子向往的地方,稷下學宮就座落在社稷山之上。當年的方邑還是翩翩少年,雖身著粗布白衣卻不減青雲之誌,常常一個人腰間掛著裝滿酒的葫蘆來到社稷山頂,一邊飲酒,一邊對著無邊無盡的雲海,歌之以詠誌,嘯之以放情。
看盡了五國山山水水的景,識遍了天下形形色色的人,結交了眾多誌同道合的士,也教授了一批誌向遠大的少年。方邑一路遊曆,一路教學,有些地方深受方邑喜愛就呆的長些,有些地方遭到方邑厭惡就呆的短些。澹台素雪就是方邑周遊列國時在周國臨海城認識的好友的女兒。那時候方邑與澹台素雪的父親澹台月明曾在稷下學宮一起求學,兩人一見如故,雙方引以為至交。
澹台月明所在的澹台家族在臨海城本就是一方豪族,又難得澹台月明與方邑互相賞識。既然老友離開了稷下學宮,澹台月明就提議就在臨海城開辦一家書院,並希望方邑出任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