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二張浚病故2(1 / 2)

張浚輕輕吐了一口氣,道:“這次北伐雖然失利,但陛下切不可因一時失機而又複不思進取,放棄恢複之念。”

趙眘心中卻有些為難,他剛剛決定和金國議和,現在張浚卻要他不要忘記北伐,隻要道:“魏公之言,朕當謹記,絕不敢忘卻恢複之念。不過收複大計非一促而就之事。現在這次北伐新敗,我大宋暫時還無力再度出兵,朝中大臣議論,還是應該暫且擺軍,以侍時機,實在不宜輕易開戰。朕這次前來,也是想問一問魏公意下如何呢?”

張浚聽了,更知道皇帝還是有意要與金國議和。突然之間,一股深深的疲倦感湧上了張浚的心頭。他微微合上雙眼,過了一會兒又緩緩睜開,終亍道:“如果不用對金國割讓土地,也不用對金稱臣,縱使每年給金人一些歲幣,作為權宜之計,議和也無不可。”

趙眘心中大喜,他就是但心張浚反對,如果張浚堅持不與金國議和,就會領他十分為難。見張浚同意議和,忙道:“朕同意與金國議和,亦是迫不得以。隻是為實現恢複大計爭取時日。朕必當臥薪償膽,十年聚生之後定會再度出兵北伐,收複失地。”

張浚微微點頭,道:“陛下能作此想,臣縱是右九泉之下也該瞑目了。”

趙眘微微一怔,這還是張浚第一次提到了“死”字。知道還是因為自已要與金國議和的事令張浚心灰意冷,再也沒有生意了。忍不住道:“魏公,朕……”

張浚卻微微一笑,道:“不知陛下與金國議和,是委任何人主持?又將委派何人為使呢?”

趙眘道:“是由湯思退主持,他推薦由盧仲賢為使。”

張浚聽了,搖了搖頭道:“臣以近死,臨死前有一言,不知陛下可能聽否?”

趙眘通:“魏公請說。”

張浚道:“湯思退原附秦檜,挾巧詐之心,濟傾邪之術,為人巧詐。盧仲賢小人多妄,不可委信。當另選他人,方不置辱命。陛下欲與金國議和即是權宜之計,還望議和之後,任用賢臣,托以重任,以備恢複大計。”

趙眘點點頭,道:“不知現在朝中有何人可以托以重任呢?”

張浚道:“虞允文慷慨磊落,言動有度,孜孜忠勤,乃任重之器也。勝臣十倍,臣死之後,願陛下召他回京,委以重任,則大宋中興可望有期矣。”

趙眘微微皺眉道:“虞允文現在任四川宣撫使,鎮守一方,川陝重地,也是重任。怎能輕易召回?”

張浚又喘了幾口氣道:“川陝雖重,但也隻是一路之地。恢複中原卻是國之大計。一國與一路孰重孰輕,願陛下自察。但臣以為囚川宣撫使一職可由王炎代任。以王剛中為輔也足可鎮守一方。其餘如韓彥直勤於王事,知曉軍務,劉珙精明果斷,葉顒清儉正直,葉衡負才足智,都是一時之選也。願陛下善用之。”

趙眘點點頭,張浚所說的這幾個人都非常符合自已的心意,又問道:“魏公剛才所說的都是文臣,如果要實現恢複大計,武將也不可缺。不知武將之中又有何人可以大用的?”

張浚微微點頭,道:“李顯忠和李寶具為宿將,可惜都以老矣。恐怕難以在擔當大任。魏勝到是正當年富力強,而且為人忠義,倒是可以委以重任。不過魏勝資曆尚淺,未必服眾。可獨領一軍為將,卻不為全軍之帥。輕年的一代中,辛棄疾文武雙全,畢再遇驍勇善戰,可惜都還太過年輕。或許經過幾年磨練,方可以擔當重任。”

趙眘心中一動,問道:“魏公看楊炎如何?”

張浚又喘了幾口氣逍:“臣正要說他,楊炎文武全器、仁智並施,勇武無雙,膽略過人,實在罕見。我大宋既失嶽飛,而又複得楊炎,實在是陛下之幸也,亦是天佑大宋為陛下所留恢複中原,開疆擴土之人。若能以虞允文、葉顒、葉衡謀劃於內,修朝政、除弊端、集錢糧;以韓彥直、劉珙運籌帷握,實邊儲、備器械、搜戰士;再以楊炎、畢再遇於陣前複失地、取城池。則靖康之恥可雪,恢複之期有望。”

隻見張浚滿麵紅光,越說越興奮,趙眘心中卻仿佛堵住一塊,偏偏說不出話來。趙構的話又在他耳邊響起:想要恢複大宋的江山,就必須倚重武將,這一點卻不能不防。但一定不能將他們置於可以謀反的形勢中。不覺出神。

這時張浚又重重的喘了幾口氣,道:“這些都是老臣的肺腹之言,願陛下詳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