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令人奇怪的是虞允文卻在這件事上一言不發。反而力勸陳俊卿和劉珙以國家大事為重,不要意氣用事,收回辭呈。這一下又引起一些大臣對虞允文不滿。張栻就在政事堂上當麵指斥虞允文道:“宦官執政,自蔡京、朱黼可始,而近習執政,恐怕自相公時開始, 栻為相公所不恥也。”然後上書請辭,出知袁州去了。
對此,虞允文隻好苦笑不語。他很清楚趙眘這一番舉措的原因。一方麵是因為趙眘對自巳這幾個近臣十分信任,另一方麵也是因為湯思退一黨罷宮的罷官,外調的外調,現在朝中執政大臣中唯一隻有梁克家免強算主和派。而主戰派的力量在朝中卻要強大的多。因此趙眘希望重用龍大淵,曾覿,張說等人來平衡朝中的力量對比。因此虞允文知道現在是絕對勸阻不了趙眘的。
同時他也不讚成陳俊卿和劉珙請求外放。現右江淮的局勢剛稍有安穩,南方又發主了摩尼教的叛亂,國家正是多事之秋的時候。這個時候兩位執政大臣外放,隻會把這重要的位置讓給奸邪的小人占居。對大宋而言是一點好外也沒有,隻會於國家不利。何況隻要有他們幾位重臣在朝中形成正氣, 龍大淵,曾覿,張說等人也會有所顧忌,不敢過於胡作非為。總比現在一味的反對,請求外發要好得多。
而且趙眘並不是一個昏庸的皇帝,他任用龍大淵,曾覿,張說等人也是認為他們確定有一定的能力。如果以後發現他們不足勝任,或是有胡作非為的證據, 趙眘也一定會重新考慮自巳的安排。
正是聽了虞允文的幾番勸告,陳俊卿和劉珙才免強收回了辭呈。但兩人對於龍大淵,曾覿,張說等人除了公事以外,始終與一言,對他們三人的有意接納,也都拒而不受。這一點虞允文也無可奈何。
不過為了任用龍大淵,曾覿,張說等人,朝中又罷免了不好幾位官員,虞允文又推薦範成大為中書舍人,張孝祥為顯莫閣直學士等。對此趙眘都一一采用。
接著虞允文又上書建議既然金軍己經撤了軍,那麼本是為北伐而設的建康都督府也就沒有必要繼續保留,應該撤誚了。而且大宋的邊境防線尤其是江淮和襄鄂防線也應重新布置一下了。
原來江淮一帶有三支禦前駐軍,分別是池州,建康府和鎮江府。其中池州的位置太過靠後,虞允文建議撒消,改在豪州設立禦前駐軍,由待衛馬軍司都指揮使,武鋒軍節度使陳敏暫時代任濠州禦前駐軍都統製。由信陽軍節度使劉寶為鎮江府禦前駐軍都統製。魏勝仍鎮守海州,靖海軍節度使李寶為沿海禦前水軍都統製,都受建康府禦前駐軍都統製,寧國軍節度使李顯忠節製。
原來在襄鄂一線共有四支禦前駐軍,為鄂州,荊南府,襄陽府,江州四處。牛僎為是鄂州府的禦前駐軍都統製,秦琪為荊南府禦前駐軍都統製,成閔之子成大用為江州禦前駐軍都統製。加韓彥直為興國軍節度使,襄陽府禦前駐軍都統製。並節製其他三路禦前駐軍。
在紹興十年(1140年)的時候,江淮防線是由韓世忠和張俊駐守。襄鄂防線是由嶽飛駐守,時稱三大帥。其中嶽飛部兵力最多,有十餘萬,張俊部有八萬,韓世忠部最少,也有三四萬。為了防範武將擁兵太重,紹興十一年,趙構收了三大帥的兵權,後來又陸續將這三支大軍分解成七支禦前駐軍。這樣一來,武將擁兵太重是消除了,但也造成了兵力分散,難以統一行動的消積後果。
虞允文知道,想恢複原來三大帥的建製是不可能的因此才在江淮,襄鄂任命了一支禦前駐軍節製其他駐軍,稍做了一些補救措施.但節製並不直接幹涉其他駐軍的內部運行,隻是在有重大事情發生時,容易統一指揮。這些議建趙眘都基本召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