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眘的目光轉向梁克家,道:“梁卿,你又以為如何呢?”
梁克家道:“從奏策上看,楊炎所說的自然較為豐富,也更為務實。不過臣對楊炎為人所知不多,他的實際能為如何臣也不大清楚,不敢隨意妄言。”梁克家在持政大臣中一向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現在趙眘問他,也具實回答,兩邊都不得罪。
趙眘的目光又落在龍大淵身上,道:“龍卿,是你向朕推薦的李道,現在你看了他們兩人所寫的奏策,以為如何呢?”
其實龍大淵早就想好了說辭,隻是不好主動提出,現在趙眘問到他,正中下懷,道:“陛下,微臣也以為楊炎所言比李道稍勝一籌,不過……”他頓了一頓,接著道:“但誠如史相所言,他為人畢竟太過年輕,雖然將材,但仍需磨勵方可成大器,而李道到底老誠持重一些,依臣之見,到不如命兩人一起領軍雄平定廣南,他們正好可以相互補充,豈不更好。”
原來龍大淵看了奏策之後,也覺得李道明顯不及楊炎,因此才提出由兩人一道領軍,平定廣南的建議。李道的資曆,年齡,官職遠在楊炎之上,一但兩人一同領軍,當然是以李道為主將,這樣一來其實就是啟用了李道。去年在楊炎的官司中,李道一直躲在幕後,沒有露麵,隻有楊沂中和楊炎才知道,因此在別人看來李道和楊炎並無矛盾。因此龍大淵這個意見到也不無道理。
趙眘聽了,點了點頭,目光又落到虞允文身上,道:“龍卿所說,虞卿以為如何呢?”
虞允文道:“臣以為不妥,如此安排隻會誤事。”
趙眘微徵一怔,道:“這又是為何呢?虞卿能夠說得明白一些嗎?”
虞允文道:“陛下,如果讓李道和楊炎一同去平亂,那麼以何人為正,何人為副呢?如果以楊炎為正李道為副,而李道的官職高於楊炎,豈能安服於楊炎之下,若是以李道為正楊炎為副,而楊炎的能力強於李道,李道又豈能禦之。如此一來,豈不是主從不定,上下不分,豈不是要誤了大事嗎?願陛下詳查。”
趙眘從龍椅上站了起來,剛聽龍大淵所說,他到是有些動心。但聽了虞允文的話之後,也覺得這樣做確實不妥。他捶了捶頭,苦笑道:“ 這可真有些難辦了。”
虞允文接著道:“臣方才所聽,所言楊炎不能勝任的原因,無非就是說他太年輕了。然而剛才韓樞密所言及是,用人唯才,又豈在年紀大小。何況還有中書在朝中遙度指揮,必然不會誤事的。”
韓彥直也道:“依臣看來,楊炎雖然年輕,卻也不是輕孚燥進之人,臣請陛下不可猶疑,當早作決斷。”
其實這過年的三天,趙眘每天都在宮裏仔細的看這兩份奏策,甚至到了逐字逐句的比較的地步。平心而論,趙眘也覺得楊炎對廣南局勢的了解程度,廣南之亂暴發的深程原因,以及平亂的方針和策略都比李道所寫的要深刻的多。而且楊炎這一年多來的實績,都讓趙眘對楊炎的軍事能力也十分認可。其實在問這些宰輔大臣之前,趙眘在心裏以經有些偏向楊炎了。
趙眘也知道,李道早年雖曾是嶽飛的部將,但他在嶽家軍中始終都是一個不顯頭角的普通將領,能力遠不及嶽家軍中的張憲、牛皋,董先,徐慶、王貴、李寶等人。他現在雖然也當上了慶遠軍節度使,但其實是一步一步熬上來的,至今為此,李道拿得出手的戰績就是紹興三十一年的茨湖之戰,這一仗其實隻是一場小規模的遭遇戰,還是沾了采石磯大捷的光,才被列為趙構列為中興十三大捷之一。而楊炎卻不同,無論是在北伐,還是這次在廣南,都顯出了及強的軍事能力,而且戰功綽著。對於這一點,趙眘是十分放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