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8.十一新君登基3(1 / 2)

韓彥直也道:“陛下,古人有一旅成中興者,金人雖占兩淮、兩浙之地,但立足尚未穩,何況現在我大宋尚有十路之地,百官具在,軍馬二十餘萬,萬眾一心,將士用命,何愁失地不能光複,不能還都臨安,如何能棄而不顧。天不絕我大宋,豈誹一國?若再與金人議和,將兩淮、兩浙之地盡棄,則不僅大宋根本居失,而且也必傷天下有誌之士之心,不出十年,大宋也就離亡國不遠了。”

就連一向主張與金國議和的梁克家、洪適也認為,以現在的局勢,如果和金國議和,將兩淮、兩浙之地盡讓與金國,其實就等於是給了金國穩定這些地方的時間,一但金國在兩淮、兩浙之地站穩腳步,大宋也確實必將亡國。

趙惇聽了之後,也當即表示,絕不於金國議和。

這時另一位參政史浩道:“陛下,現在兩湖之地太靠近金軍,也不安全。而四川富饒,素稱天府之國,而且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臣以為陛下當幸架四川,在成都府建立另臨行在,以為恢複根本。”

韓彥直當即反駁道:“四川雖然富饒,但偏於一隅,難以總領全局,指揮調度。而且川路艱難,雖然易守難攻,但也不便出軍。何況自古以來,未有居四川而得天下者。而天臨府地處折衝要路,水陸兩路,四通八達,才是恢複根本。”

劉珙也道:“現在天臨府周圍尚有大軍不下二十萬,大宋的精兵良將盡在於此,怎能說還不安全。陛下若是幸架四川,帶兵少了,難保陛下安全,帶兵多了,而兩湖兵力空虛,又怎樣抵擋金軍。何況金軍也在川陝進攻,四川未必能夠幸免。幸架四川當作罷論,不可再議。”

趙惇聽了,沉默了半響,才徐徐道:“卿言有理,幸架四川之議,不可再提。”

就這樣,幾位大臣爭論一番之後,總算是確定了與金軍交戰的方針,下麵就是討論俱體的用兵布置。目前七位執政大臣中,隻有韓彥直和劉珙有過軍中的經曆,算是通曉軍事,其他四人都文官出身,其中陳俊卿和梁克家是老資格大臣,對軍事雖說不精通,但還了解一些,洪適出任樞密副使幾個月,也能說得出一二來,隻有龍大淵和史浩,隻要議論軍事,根本就播不上嘴。

商議一番之後,幾位執政大臣認為,還是采用先前就訂好的計劃,以長江中遊為限,分江北和江南,兩處防禦。主將方麵,還是選用李顯忠和楊炎兩人,但俱體的兵力布置,還需要和領軍的武將商議之後,再行安排。

李顯忠的資曆和威望自不必說,以七萬人馬在建康府擋住二十萬金兵近一個月,也算是不易,在目前的大宋不做第二人選,而楊炎雖然年輕,這兩年建立的功績也遠遠超過其他諸將,又是趙昚在臨終親自指定的。這一次也多虧了他領軍接應,才使建康府的宋軍平安撤回,因此趙惇聽了,也點點頭沒有異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