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炎一行人來到了天臨府的時候以經是下午,受到了天臨府的百姓們的夾道歡迎。熱烈程度雖然比不上在隆興府,但也算十分隆重了。比趙惇稱帝蹬基的那一天還要熱鬧。因為楊炎獲勝的捷報以弳傳到了天臨府的百姓中,老百姓的心思最單純,都知道楊炎是在真正努力抗擊金軍,因此他被罷官之後,自然人人為他不平,現在見楊炎官複原職,因此才自發出來歡迎楊炎。
現在天臨府的守軍中,殿前司中搜調了兩個軍由劉寶帶領,駐守在建昌軍,留在天臨府的殿前司還剩四個軍,近三萬人馬,加上馬軍司近一萬人馬和步軍司新招募的近四千人馬,天臨府還是有四萬多禁軍守衛。不過隻有殿前司拱聖軍一軍駐守在天臨府城中,付責皇宮的守衛和維護城內的治安,其餘人馬都紮在城外駐守。殿前司分別紮在東城和南城,馬軍司紮在西城,步軍司紮在北城。
楊炎和吳錫率領殿前司催鋒軍先行,曹勳暗中率領大隊人馬跟在後麵,到了天臨府附近,曹勳在東城外十五裏處,找了一個僻靜的地方下寨。而吳錫帶領的催鋒軍則全都跟著楊炎進城,不過上一次楊炎來天臨府也是將催鋒軍的三千多人馬全部帶進潭州城,因此到沒什麼奇怪的。
進城之後,吳錫率軍住進兵營,,楊炎和趙倩如先回府來見楊沂中。三人見麵之後,楊沂中才問起這一次朝廷下旨,讓楊炎複職的經過。
原來這一次楊炎複職也是經曆過一番激烈爭論,龍大淵、史浩等人自然主張不用楊炎,甚至要把這次兵敗的過失全部算在楊炎頭上,以煽動軍隊逃跑的罪名將楊炎治罪。但陳俊卿、韓彥直等人則力保楊炎,稱這一次兵敗,是在張說接替楊炎之後的事情,並沒有證據能證明楊炎與這次全麵遺敗有關係,相反兵敗之後,張說理應死守隆興府,抵抗金兵才對,但他卻私離守地,逃回天臨府,而是楊炎在隆興府主持大局,收撿後果,可見楊炎並無罪,而張說才是真正應該治罪。雙分又爭論不休。
後來楊沂中聽說是趙月如在宮中苦勸趙惇,陳明利害,才終於說得趙惇心動,這才下旨恢複楊炎的官職。隻是又但心現在宋軍新敗,張說丟下一個爛攤子如何收拾,隆興府還守不守得住,擋不擋得住金關的進攻,因此才將楊炎詔回天臨府詢問,同時也有當麵安慰一下楊炎的意思。
聽了這些話,楊炎和趙倩如這才放心不少。看來這確實應該是一次正常的詔見,自己到是有些多心了。不過楊炎轉念一想,趙惇為人耳根太軟,又無主見,難保不會再在反複,說不準還有什麼變化,因此凡事還是小心些為好。不過不想讓楊沂中多慮,也沒告訴他暗中帶來大軍的事情,反正最多也隻在天臨府待二三天,帶人一走之後,也就沒有人再知道了。
當夜,他們一行人就在楊沂中府中休息,第二天一早,楊炎立刻先到樞密院去報道,韓彥直見他來了,先安慰他一番,並且也告訴楊炎,這隻是一次正常的詔見,並無其他用意,然後帶著楊炎,上殿去勤見趙惇。楊炎才差不多全放下心來。
見了趙惇之後,見禮已畢,趙惇道:“楊卿,前者朕是誤聽妄人所言,一時不慎,才將你的官職免去,之後也後悔莫及,朕知卿素懷忠義,還望卿不計前嫌,繼續盡心扶保大宋。”
楊炎性施禮道:“臣惶恐,豈敢有怨言於朝廷,但凡朝廷有用臣之處,自當萬死不辭。”
趙惇點點頭,道:“隻是現在金人勢大,局勢危急,而我大宋新敗,聯甚是憂心,不知卿還有何良策可以退金兵。”
說到目前的戰局,楊炎到是胸有成竹。他早就想好說辭,聽趙惇這麼一問,立刻奏道:“陛下不必但心,如今的局勢其實並未如陛下所想的那樣不堪。這一次乃是我軍自動退軍,並不是潰敗,非戰之過,而且我大宋人馬並無損失,雖然失守了一些州府,但那些地方不過都是後來收複的,而且現在隆興府尚在,與陛下登基時相比,我們並未損失一地。”
趙惇眉宇之間到有些舒散,道:“話雖是如此,但畢竟現在金軍新勝,士氣正旺,而我大宋方敗,士氣必然低落,這一次金軍進攻隆興府,隻怕難以抵擋。”
楊炎道:“陛下盡管放心,隆興府一線早以準備充分,固若金湯。金人縱有雄兵百萬,也難以攻克。何況江南一帶,河湖巷汊居多,不利金軍騎戰,我軍己占地利。因此請陛下盡管放心,臣敢擔保,不會再失一地。而且金人大舉進攻隆興府,其後方防守必然空虛,我們可以按先前所定,派遣水軍,從長江、大海兩路襲取臨安和建康,正好可以一舉而破金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