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9.三十二戰象VS鐵浮圖(1 / 3)

首先對金兵發動打擊的是象背上的弓弩手。

每名弓弩手都帶有兩弓神臂弓和一張長弓一張角弓,早在出發之前,兩張神臂弓都以經拉開的,在鐵浮圖衝到離自己隻有三十步左右的距離時,弓弩手舉起神弩弓,將弩箭發射出去。近在咫尺的距離,宋軍幾乎箭無虛發,而且強近的力道,一但射中,必會立刻貫甲而入。因此一陣箭雨之後,立刻就有二百餘名騎兵從戰馬上落下。

但這時雙方都以經停不下來,弩箭發射之後,剩餘的鐵浮圖依然向前猛衝,毫無半點猶豫的衝到了大象近前。而大象們似乎也被戰場上殺戳的氣氛所感染,竟然邁開柱石一樣的四肢,小跑著迎上金軍的衝擊。

戰馬的速度以經到了極致,還如往常一樣,馬背上的黑甲騎士握緊了手中的長槍,槍鋒水平的指向前方,形成一道黑色的巨浪,向眼前的龐然大物猛烈的撞擊上去。在以前的戰鬥中,無論是遇到怎樣的敵人,多強的對手,在鐵浮圖這樣全力的猛擊麵前,都會像摧枯拉朽般崩潰下去。

但這一次,情況終於發生了改變。鐵浮圖第一次遇見不怕與自已正麵硬憾的對手。

兩支人馬終於交擊在一起,戰馬嘶嗚,大象咆哮,戰士發出怒吼,兵器與兵器交擊,長刃擊中鐵甲,喊殺、慘叫、哀鳴交織在一起。盡管衝擊的力量以經達到了極致,但戰馬的力量始終無法與大象相比,如同海浪擊打在堅硬的岩石上,鐵浮圖也是第一次如同撞上一麵巨牆一樣,被碰得頭破血流。

有的騎兵直接撞到鐵椎上,被硬生生貫穿,有的騎兵的長槍刺中大象,但卻無法穿透大象正麵的鐵甲,長槍紛紛拆斷。有的騎兵與大象撞擊在一齊,經受不住巨大的反震力,被撞得人迎馬翻,而大象最多不過是後退幾步。

同時,象背上的宋兵也舉起手中的長槍,剌向鐵浮圖。由於宋軍居高臨下,鐵浮圖很難刺中宋軍,而宋軍卻可以亳不費力的擊中鐵浮圖,因此交鋒起來也是宋軍大占的優勢,隻殺得鐵浮圖紛紛墜馬倒地。

雙方的第一排交錯而過的時候,近三百名鐵浮圖中,隻剩下不到百名金軍還能穩坐在馬背上,另外還有七八十匹無主的戰馬四散而逃,而剩下的騎士和戰馬都被撞翻在地上爭紮。而宋軍被金軍撞翻撞倒的大象僅僅隻有六七頭。

被擊落下馬的金兵其實大多數並未損命,隻是穿著厚重的盔甲,平時可以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但這時卻成為沉重累贅,到身的金軍掙紮著爬不起來。而保護在大象兩側的宋軍步兵這時隨著大象一擁而上,痛擊著以經失去戰鬥力的落馬騎士。鮮血開始湧出,戰場上的氣氛開始激烈起來。

受到血腥的刺激,戰象的情緒也開始狂燥起來,高高昂起頭,甩動著長鼻,發出咆哮的象嘶,踏著倒下的金軍,衝向第二排鐵浮圖。緊跟著是第二排,第三排的象軍全都衝了上去。

親眼目睹了第一排鐵浮圖的進勢在象軍麵前如灰飛煙滅一般瓦解之後,即使再高昂的鬥誌,再堅強的意誌這時也難以才生氣餒的情緒。自己真的能戰勝象軍嗎?但兩排鐵浮圖之間相隔也不過十餘步的距離,而且後麵還有繼續跟進的人馬,在這個時候,金軍的進攻不但無法停止,連思考的時間也沒有,幾乎就是下意識的繼續衝上去。

鐵浮圖的鬥誌不容置疑,但馬與象個體上的差異不是用鬥誌就能彌補得了的。就好像過去宋軍的步兵在鐵浮圖的衝擊麵前,同樣也是不堪一擊的。而這一次,卻輪到鐵浮圖來體會這種在“恃強淩弱”中弱者的感受了。

而被敵人激怒的戰象甚至以經不用操象的宋兵催促,就主動迎上後麵鐵浮圖。不僅憑借著龐大的身軀去撞擊敵人,還能揮著又重又長的鼻子,去擊打金兵,用鐵錐去刺挑起了戰馬,粗壯的四肢踐踏前方在地上掙紮爬體的敵人。

因為有象甲的保護,兩側還有步軍掩護,大象更是可以肆無忌憚,龐大的身軀幾乎每一個部位都可以用來攻擊敵人,普通的刀槍對它們毫無用處,戰馬被衝倒,士兵被踐踏,戰象的咆哮聲和士兵們的慘叫聲響成了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