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二十二兵製改製(下)(1 / 2)

在宋仁宗慶曆年間,大宋禁廂軍隊共計達到一百二十五萬九千人,其中禁軍兵馬、步軍為八十二萬六千人。加上地方鄉軍,總數竟高達一百六十餘萬,即使是扣除一些空額,也不是一個小數字。每年需要數千萬貫錢才能維持軍隊的龐大開支。然而軍隊人雖眾,但戰鬥力卻每況愈下,西夏的李元昊正是在這個時候經過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呰三戰,都大敗宋軍,才趁機坐大成勢。

南渡之後,為了抵抗金軍入侵,朝廷不得己,才給諸將自主組軍的權力,嶽韓張劉吳諸將,也是在這個時侯,自各獨立成軍,而這段時間也是大宋戰鬥力最強的時候。隻是趙構一心苟安,秦檜秉承聖意,主政求和,殺害嶽飛,收隴諸將兵權,使得宋軍素質又大幅下降。

雖然經過孝宗的著意整頓,大宋軍隊的素質稍有好轉,但冗軍之勢,也有漸烈之勢。至孝宗乾道年間,全囯的總兵力以經接近八十萬了。其中主力軍為禦前駐軍和三衙禁軍,總兵力在四十萬以上。每年的總軍費達到近四千萬慣,超過正常年份大宋財政收入的六成。

而在去年,為了打敗金軍南侵,大宋也大規模擴軍,因此雖然幾番大戰,陣亡十數萬人,但兵力總數卻沒有多少削減。可以說冗兵的問題不解決,大宋根本就不可能真正富強起來。因此兵製改製, 首先就要從消除冗兵做起。

楊炎認為,目前來說,大宋的常規兵力,隻宜保持在五十到六十萬左右為好。其中禦前駐軍和三衙禁軍的兵力依然保持四十萬左右不變。其餘十萬至十五萬左右廂軍,守衛其他各地方。那後再征集十到十五萬的鄉軍,以補充地方的兵力不足。等到有戰事發生時,再慢慢擴大。

首先整頓現有的軍隊,必須將老弱無用之兵,沷皮無懶之徒全部都淸除出去,兵額不足,在招募新兵。而且在招募新兵時,一定要嚴格挑選,決不能濫竽充數。同時也要嚴格訓練,嚴肅軍紀,建立一支戰鬥能力強的宋軍。

同時楊炎在目前大宋的兵力分布安排上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在嶽飛遇害,韓世忠和張俊被罷除兵權之後。大宋沿長江設立十支禦前駐軍,一方麵保衛大宋的邊境,另一方麵也分散邊將的兵力。這十支禦前駐軍自西向東,依次為興州、興元府、金州、襄陽府、荊南府(後改為江陵府)、鄂州、江州、池州、建康府、鎮江府。主將官職為禦前駐軍都統製。

孝宗繼位之後,也完全沿用此舊製。目前大宋的邊境兵力分布,也大致如此。隻是遷都建康以後,建康府的禦前駐軍取消。防禦暫時由建康府的禁軍付責。並由劉複先和張師顏兩人分別駐守豪州和盱眙軍,保衛建康府的前沿。

但楊炎認為,這十支禦前駐軍基本是沿長江分布,除了四川的三支禦前駐軍之外,長江中下遊的七支禦前駐軍的位置整體太過靠後,除了襄陽府和江陵府外,其他五支竟都在長江以南。顯然這樣的安排是太過消極保守了。而且十支禦前駐軍的兵力分布也及不平均,兵力最多的是興元府、鄂州、建康府、兵力分別為六萬、五萬三千、五萬,而兵力最少的是江州禦前駐軍,隻有一萬人,而金州和池州禦前駐軍也隻有一萬二千人,差異竟可以達了五六倍。吳曦敢在四川公然造反稱王,正是因為興元府禦前駐軍是兵力最雄厚的一支。

因此楊炎認為,應該將大宋的防線整體前提,並分為五個大防區,由西向東,依次為利州西、東路,荊湖北路、淮南西、東路,同時在西北地區,大宋取得了臨洮府等七郡,設為臨兆路,並入利州西路,將京西南路並入荊湖北路。並且在每個防區內應設立兩支禦前駐軍,即:利州西路的臨洮府、成州,利州東路的興元府、金州,荊湖北路的襄陽府,徳安府,準南西路的光州、濠州、淮南東路的盱眙軍、楚州。

而每支禦前駐軍的兵力在兩萬至兩萬五千人之間,仍設都統製來管理全軍,並在每個防區設立一名禦前兵馬都總管,節製兩名禦前駐軍都統製,但禦前兵馬都總管和禦前駐軍都統製都由朝廷直接任免,調換。如果出現大規模戰爭,則由朝廷直接任命將帥,集中兩到三個防區的兵力,統一指揮。並從建康調集三衙禁軍,補充各防區兵力的不足。

這樣一來,可以使邊境的兵力分布更加均勻,而且各支禦前駐軍的兵力大至相當,也就不會出現一軍獨大成勢的局麵,解除了地方武將擁兵自重的可能。而且也能應付各種的戰爭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