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忠回到建康之後,和楊沂中辦理了交接的事宜,然後正式在殿前司上任。而這時趙忱也下旨,開始正式對三衙禁軍的編製進行改製。
楊炎所上提出的兵製改革計劃以經提交給樞密使院審議。兩位樞密使韓彥直和劉珙都仔細看過,認為楊炎提出的有關於三衙禁軍的編製改製, 和大宋目前兵力配製分布的各項主張大體上都是非常合理,隻是在局部進行了一些修改和補充。
由其足對楊炎將大宋目前邊防設立十支禦前駐軍和五大防區的規化,兩人都非常讚同,不過在五大防區的禦前兵馬都總管的設製上,韓彥直認為不應長設。在目前宋金兩國基本無戰事的情況下,離建康府較近的兩淮、湖北地區均可以不設,或是不全設,等到金軍有意南侵,或是大宋將行北伐的時候,再行設製。從而可以進一步避免武將擁兵自重的情況發生。
而劉珙又建議,將三衙禁軍的職務名稱,改為主管殿前司公事,主管待衛馬軍司公事和主管待衛步軍司公事。而以前的殿前司都指揮使,待衛馬軍司都指揮使和待衛步軍司都指揮使的名稱則受於五大防區的禦前兵馬都總管兼任。這樣一來,五大防區的禦前兵馬都總管無論是在形勢和名義上,就都不屬於地方駐軍,而是算作正式的三衙禁軍編製派駐,一但有戰事發生,就出任地方駐守參戰,無戰事發生或者戰事結束,就可以轉任其他地方,或是回到建康三衙禁軍中任職,也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同時,樞密院也正式為各軍軍職核定了品級。禦前兵馬都總管為正三品,等同於安撫使戓招撫使,禦前駐軍都統製為正四品,普通都統製和兵馬都總管為正五品,統製為正六品,統領為從六品,正將為正七品,副將為從七品,準備將為正八品。
以前大宋為了防止武將擁兵自重,經常釆用“更戍法”,即不斷將過防軍隊更換防守地區,使主將不能常兵。這樣的做法固然可以有效地防止了武將的割據和叛變,但因為士軍來回調動太頻繁,不僅在來回的道路上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而且也造成了邊防的軍隊不穩定。因此也極大的損傷了宋軍的戰鬥力。
而現在邊防實行十支禦前駐軍改製之後,可以將邊防的基本兵力和守將穩定下來,而隻調換防五大防區的主將,不僅同樣能夠控製武將擁兵自重,又避免了許多的麻煩。而且以前軍職都沒有品級,可大可小,才出現同樣為禦前駐軍,兵力卻相差數倍的奇怪現像。因此製定了統一的品級標淮,也有利於軍隊的晉升劃定。因此這些議建也都得到了中書省的通過。
趙忱又將這些意見與楊炎商議。楊炎也認為非常合理,可以完全照辦。因此在李顯忠正式接手殿前司之後,趙忱也立刻下旨,任命李顯忠為主管殿前司公事,改命陳敏為主管待衛馬軍司公事,戚方為主管待衛步軍司公事。並由楊炎出任殿前司都指揮使。而在建康閑居的曹勳和高震也分別被任命為待衛馬軍司都指揮使和待衛步軍司都指揮使。
就在這時,傳來了金軍在邊境增兵的消息。原來金軍北還之後,因為國力疲憊,供應不了大量的邊厲駐軍,而且大宋同樣也無力再戰,因此全部邊防駐軍削減到隻有十三萬。不過一年之後,兩方的國力都有所恢複,邊防駐軍自然也逐步增加,以達到邊防真正的需要。
雖然金國在邊境曾兵,並不一定就是有意要南侵,但大宋也不能不防。因此趙忱立刻下旨,命楊炎、李顯忠、陳敏、戚方等人立刻著手開始付責重新整編三衙禁軍的各項事宜。
在軍隊的編製上,南渡以後,大宋是實行將級編製,即一將為三千人。二將或三將組成一軍,軍的首領為統製,副職為統領。但楊炎認為這樣的編製,使兵力組成太過單一。因此建議改為正將、副將兩種編製,正將編製為兩千人,副將為編製一千人。
俱體編製組成,為每十人一伍,設伍長一人;每十伍為一隊,設隊長一名,每五隊為一營,營首領為準備將。兩營為一個副將編製,四營為一個正將編製。每一軍的人數為五千至八千人,按若幹正、副將編製組成,設統製一名。其中一軍人數在六千以下,設一名統領,人數在六千人以上,設兩名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