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長之是在皇宮中的禦書房招見張鵠。施禮之後,完顏長之立刻賜坐,張鵠謝恩之後,也在側麵坐下。
完顏長之這才道:“伯逸,這次你回勃海去給張老太師辦理喪事,一切都還順利嗎?”
張鵠道:“多蒙陛下掛記,一切都很順利。”
完顏長之點點頭,歎了一口氣,道:“其實朕這幾天一直在猶豫,要不要招你回京,但若是在這個時侯招你回京,未免太不近人情,若是不招你回來,這朝中大事千頭萬緒,朕都不知該從何做起。不想你主動就回來了。”
張鵠道:“回稟陛下,微臣也知道我大金如今是危機四伏,因此在祖父下葬之後,過完頭七就立刻趕回中都。勃海那邊的事情自有叔伯兄弟料理,少了微臣,也不會有什麼問題,而且凡事自當以國事為重。”
完顏長之又點了點頭,道:“那麼朕也不和你客氣了,依伯逸看來,我大金目前有那些危機呢?”
張鵠道:“回稟陛下,我大金的危機分為近期和遠期,雖各不盡同,但均不可小視。”
完顏長之微微一笑,道:“近期為何?遠期又為何?”
張鵠道:“近期之危乃是指蒙古。陛下這次禦駕親征,願意是想給蒙古以重擊,使其數年內無法威脅我大金,但雖然打敗了蒙古大軍,而蒙古的實力卻並未大損,北方之擾並未解除。而如果隻是蒙古到也罷了,但此時南方的南宋也在蠢蠢欲動,宋蒙南北夾擊,這才是我大金的心腹之患,也是遠期的危機,故此陛下才為此擔心。微臣說的可是?”
完顏長之嗬嗬笑道:“知朕者,伯逸也。隻可惜朝中的其他大臣看不透這一點,還以為大金依舊太平無事,實在太令朕失望了。不知伯逸有什麼好辦法,以解朕憂嗎?”
張鵠道:“陛下應該知道,如今蒙古以經統一了草原,勢力己遠非昔曰可比,鐵木真更是百年難得一遇後梟雄之才,如此強敵,豈是能夠在一戰之間就能擊敗的,凡事欲速則不達,而且經此一戰之後,也足以震懾蒙古,不敢輕視我大金,同時也能振奮自西夏敗戰之後,我大金的軍心士氣,收益亦不算小,因此陛下不必為此耿耿於懷。”
完顏長之聽得頻頻點頭,正是旁觀者清,張鵠說的確實有道理,自己確實太急了一點,在出戰之前,也確實有過想要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但想是一回事,做不做得到又是另外一回事,現在看來,當時這種想法顯然是有些太免強了。與蒙古的這一戰取得這樣的結果,其實也算很不錯了。
但在另一方麵,現在北方的危脅依然沒有解除,必須還有想出一個辦法來應對。因此完顏長之道:“伯逸說得雖然不錯,朕對這一仗的要求也確實是過高了。但現在蒙古的元氣未傷,隨時都還可以大舉南下,而且依朕看來,往後蒙古也不會再像現在一樣,集中大軍,進攻我大金的邊關城池,而是會化為小股,多點進攻,劫掠邊境地區,今我們防不勝防。如果在北方邊境駐紮大軍防守,一來現在南方本來就有些吃緊。一時難以抽調那幺多的兵力出來,二來所消耗的錢糧物資也是目前我大金難以承擔,朕就是在為此擾心,不知伯逸對此可有什麼良策嗎?”
張鵠道:“回稟陛下,徽臣早己想過,首先可以重新建築界壕,以為阻擋蒙古騎軍之用,微臣以有詳??計劃,請陛下過目。” 說著從衣袖裏取出一本冊子,遞給完顏長之。
完顏長之點點頭,接過冊子來觀看。其實這一點他到是也想過,重新建築界壕,阻擋蒙古軍也不失為一個暫時的可行之計。
所謂“界壕”也稱為“壕塹”或“邊牆”,其實就是金國為了保護北方邊境,修築的一種類似於長城的大型防禦工事,通常由壕牆和壕塹兩部分組成,壕塹的通常寬兩到三丈,深一丈,壕牆都修在壕塹以南,即靠近金國的一方,呈梯形,底寬二丈有餘,頂寬一丈左右,有些地段還修築了垛口。並在重要交通路口地段興築關隘,又通稱為"界壕邊堡"。
邊堡是具有一定規模和設施的邊防小城,建於壕塹、界壕後麵的險要處。堅固程度和規模都超過壕牆,內部軍事設施齊備,外有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可以獨立作戰的城堡。邊堡與壕塹、壕牆結成一體,使軍隊進可以出擊,退可以據守。金世宗時期,主要是用界壕來阻擋蒙古軍,僅在泰州境內就設有邊堡十九座,臨潢府也有二十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