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6.三 辯論(1 / 3)

大宋是一個學術鼎盛的時代,早在宋神宗熙寧年間,就有周敦頤的理學、程顥、程頤兄弟的洛學、王安石的新學、蘇軾的蜀學等等學派。同時期前後,還有李覯、邵雍、張載等一係列的知名學者。

而在南渡之後,隨著江南地區生產發展,社會逐漸穩定下來,亦產生了呂祖謙、張栻、朱熹、陳亮、陸九淵、陸九齡、陳博良等一批知名的學者。他們中間有的並承古人,有的集前人於大成,有的另避新境,各持所說,而且紛紛開館授徒,傳描自巳的學術思想。一時之間學術隆盛,頗有幾分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勢頭。

不過由於各家學說都各自堅持己見,而且其中如朱熹、二陸、陳亮等人,都是個性自負的人,對別人的觀點都不能接納,因此各家學說之間的交流並不多。諸家之中,隻有呂祖謙為人謙和,而且有容納百川之量,也和各家學者都保持著良好的關係,而正是在他的引見拉隴之下,朱熹、二陸、陳亮等人之間才有了一些交流和溝通,如朱熹與二陸的鵝湖之會,陳亮和朱熹以書信的形式,進行了一番有關於王霸利義之辯。雖然誰也沒有說服誰,但對於傳播交流各人的思想,活躍學術氣氛,還是起了相當積極的作用。

隻是一來各人都各居其地,見一麵也不容易,而且也輕易不願自墜身份,與拜訪其他人,因此這種交流也並不多。

而鍾山書院的設立,正好解決了這一個問題,將天下的知名學者都彙集到建康來教學,共聚一堂,可以隨時交流勾通,而且對每一個學者來說,也不存在誰拜訪誰的問題。對朝廷來說,這也是宏揚文治,彰顯太平盛世的一種形式。

因此這個設想一出,立刻得到了呂祖謙和張栻、陳亮等人的響應,他們為此為多方奔走,在他們的積集勸說下,再加上彙集都城的便利條件,朱熹、二陸、陳博良、劉子澄、趙景明、潘叔度等當代知名的學者也都紛紛響應朝廷的號招,入住鍾山書院,教學授徒,傳播各自的思想。

而各地的年輕學子也都紛紛趕到建康,投到鍾山書院中學習。尤其以呂祖謙、張栻、朱熹、二陸、陳亮這六人的學徒最眾,而且張栻、朱熹、陳亮三人都有官職在身,因此日常的例行講課都有弟子代替,本人隻是定期開堂主講。

經過了四年多的建設發展之後,鍾厶書院以經具有相當的規模,能夠容納三四千名弟子同時入住,還有六十多間用於普通教學教室,八間大型講演教室和三間大型禮堂。其他的各項設施也都一應俱全。朝廷每年都會拔出一筆錢來,支付書院的開支費用。並公推呂祖謙和張栻主持書院的政務,朱熹、二陸、陳亮監督協助。

不過天下學者聚集一堂,在開館授徒之餘,互相之間自然免不了爭論, 有時候還會爭得麵紅耳赤, 互不相讓。好在呂祖謙和張栻都是老誠持重的人,索性就定時定期在大禮堂中進行公開的辯論,並且允許學生傍聽,又定好了規矩,所有辯論都隻限於學術之中,不許進行人身攻擊,而且辯論完畢之後會,也不能記仇,把情緒帶入平時的授課中。

正是甴於呂祖謙和張栻的努力,參與辯論的眾人也都基本能夠尊守這些規矩,因此這種辯論也能夠得到良好的方向發展。影響力自然也越來越大。每次辯論,不僅是書院的學生傍聽,就連不是書院的文士也被吸引了不少來觀摩。能夠容納一千餘人的大禮堂不伏坐無虛席,就連房外的回廓也被占滿了。並且連皇帝趙忱也對這種辯論頗感興趣,在叛亂發生之前,就以經禦駕親身到書院中聽過三回。

見皇帝如此,大臣們自然也都紛紛效仿,而且大臣們幾乎都與一些學者多少也有些交情,如韓彥直的四弟韓彥古本身就是一位頗有名氣的學者,也在鍾山書院的教學,而陳俊卿的孫子就拜在朱熹門下,因此到了後來每逢辯論的時候,除了學生和文士之外,都會有不少大臣傍聽。也以經形成一種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