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7.四王霸利義之爭(上)(1 / 3)

二陸和朱憙的分岐雖然不算是小,但雙方的大前提卻是基本一致,就是通過個人修養的提高,使自己達到聖人境界。隻是雙方實現這一目地的方法不同而己。因此雙方的觀點雖然對立,但卻還能夠互相欣賞,甚至是彼此兼補所長。

真正與朱熹的學說無論是思想、目地還是觀念針鋒相對的,其實是陳亮功利學說。

陳亮所持的學說最大的特點就是經世致用,因此在根子上對朱熹所主張的天理性命之學是對立的。正所謂“君子不言利”,在利義發生衝突的時候,必須舍利而取義,這是宋朝的士大夫,也是任何一種儒家學說都必須尊守的一條最傳統的倫理道德。因此在陳亮之前,也從來沒有人能夠像他那樣,把功利提升到一個明確的位置,而陳亮不僅提岀功利之說,而且將致用的目標徹底地具體化,那就是中興複仇,致達王道霸業的目標。

但這種觀念,自然會受到朱熹的排斥。朱熹並不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對事對人的涵容量都不夠寬洪,這一點遠不及呂祖謙。而陳亮更是居材自負,激揚踔勵。按說這樣觀點迥異的兩個人在任何一點上,都沒有結成朋友的因緣。

而這一次恰恰又是呂祖謙從中穿針引線,才兩人對對方的學說和為人有了一些俱體的了解。因此在朱熹擔任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的職務,到浙江視查衢州和婺州時,陳亮也專程趕到衢婺之交的地方,拜訪了朱熹。成為兩人的第一次相見。

這一次兩人盤桓了十數日,相互之間對各自都有了一番更新更深的認識。也使得兩個人對彼此的印象都有了許多改善。朱熹發現陳亮不隻是一個尚氣任俠、縱情酒色的性情中人,還是一個學問淵博、見識深刻的學者,才氣識略確異流輩,是可以和他討論問題的;而陳亮也發現朱熹也不是傳說中的那種隻會死讀書、空談性命道理之學的腐儒,也有收複失地,中興大宋的一腔熱情。

於是兩個人跨越了不相思,以相互理解為基礎,建立起良好的個人友誼。但隨著交往的深入,兩個人內在的思想分歧也日益明顯地凸顯出來,因此盡管後來兩個人見麵不多,但還是進行了多次通信論辯,因為這場論辯核心內容是“王霸”與“義利”,因此兩人的論辯也被後人稱為“王霸義利”之辯。

直到後來朱熹被朝廷罷職,隨後金軍南侵,孝宗殉國而崩,大宋一度處在亡國的邊緣,而陳亮又在辛棄疾的引薦下,做了楊炎的幕僚,投入到大宋複國的戰鬥中,兩人的這一番通信論辯才算暫告結束,雖然誰也說服不了誰,但卻並沒有影響到兩人之間的友誼,這一點看頗像當年的王安石與司馬光。

在大宋複國之後,陳亮出仕在新朝廷中,擔任了趙忱的侍講兼製詔,並且還向趙忱大力推薦朱熹,才使朱熹也能夠重新得到朝廷啟用,兩人又成為一殿之臣。隨著鍾山書院的成立,兩人又同在書院教學授徒,幾乎天天都可以碰頭,那麼再度開論辯自然是再所難免的。

朱熹的觀點就是王道與霸道,義與利是本質不同的,就好像天理與人欲的對立一樣,隻有“王道”才是正道,隻有“義”才符合天理,才能成為盛世,而“霸道”是邪途,“利”是人們心中利欲之私的產物,並不直得推崇;因此明確提出:尊王賤霸,重義輕利。 而陳亮則認為天理與人欲是不可分割,道德與事功是統一的,道德應見於事功之中,因此王道就是霸道,義與利也可以雙行。

可以說兩人的觀念截然對立,絕對不可能調合,因此兩人從上三代辯起,以至漢唐以下,通過曆史事實互為詰難,都希望證實對方是錯的,自己才是對的。

朱熹列舉程顥所說過的“三代之治,順理者也;兩漢以下,皆把持天下者也” 的話作為自己的論證,並道:“千五百年之間正坐如此,所以隻是架漏牽補,過了時日。其間雖或不無小康,而堯、舜、三王、周公、孔子所傳之道,未嚐一日得行於天地之間也。若論道之常有,卻又初非人所能預,隻是此個自是亙古亙今,常在不滅之物。雖千五百年被人作壞,終殄滅他不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