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部尚書陳良翰首先向眾官員們介紹,由戶部的官員計算出的如果按金國的提議,所需要的全部費用。
金國地理也是按“路”來劃分,但在“路”之下,金國隻設“府”和“州”,而不設“軍”級的行政區,金國將中原地區設為南京路,將河北設為河北東路、河北西路、大名府路、河東南路,山東設為山東東路、山東西路,關中設為京兆府路、鳳翔路、鄜延路。共八路、十七府,八十五州,計一百零二處。若是按金國設定的標準,贖回十七府需白銀一千三百六十萬兩,贖回八十五州需白銀五千一百萬兩,共計是六千四百六十萬兩白銀。而這裏還並不包含昔曰的燕雲十六州。
白銀與銅錢的比價一般是一兩白銀折算一貫錢,但這種折算比價並不是固定不變,通常來說白銀的比價要此銅錢高一些,有時一兩白銀折算到一貫二百錢,最高的時候一般可以達一貫五百錢。因此如果按實際折算成銅錢,大約需要八千萬貫左右。
而目前大宋每年的財政收入大約在五千萬貫錢左右,除去各項開支,每年剩餘的銅錢數量在五百至八百萬貫之間,也就是說,如果按照金國的方案,以大宋目前的財政收入能力,想要全部贖回失土,至少也需要十年以上時間。而在此期間,還不能發生別的意外事情,否則所需的時間還要久。
有了各項數據作為依據,那麼其中得失也就一目了然了。大宋朝中的官員立刻分為兩派,開始各述己見,爭論起來。
首先發言的是禮部尚書張栻,他道:“陛下,臣以為金國之議,萬不可行,中原、山東、河北、關中之地本來就是我大宋故土,金國當年不顧信義,倚仗兵勢,強占我大宋國土,又擄走二聖,如今本應歸還,又豈有要我大宋以銀錢贖回的道理。”
吏部尚書範成大卻搖搖頭,道:“張大人之言差矣,金人強占我大宋國土是不假,但國土以被他占去,莫非還能要他供手歸還給我們嗎?收複失地,為我大宋應盡之責,然而無論用什麼方法,巧取也罷,強奪也罷,隻要是能收回失地,又有什麼方法不可以用呢?因此陛下,依臣之見金國之議,完全可行。”
兵部尚書葉衡道:“範大人,八千萬貫可非小數目,我大宋一時那裏支付得淸。如果毎年將節餘的銀錢都用來贖回土地,那麼一但發生天災人禍,朝廷又該如何應付呢?如果金國趁我大宋財力枯竭,背信棄議,發兵來攻,我們又當如何呢?”
範成大道:“葉大人,你沒有聽金國所說嗎,銀錢非是一次付淸,失地也不是要我們一起贖回。八千貫錢雖然不在少數,微臣以為以我大宋的財政收支情況,如毎年拿出三四百貫錢來,逐步贖回失地,那麼二十年左右的時間,便可以將所失之地全部贖回。而且每年朝廷依然有所節佘,在此其間既使我大宋發生些事情,也有足夠的錢財在應付。”
範成大剛說完,工部尚書汪應辰出列道:“陛下,為臣以為範大人所言極是,八千貫錢雖然為數不少,但分作二十年,每年則隻需四百萬貫,以我大宋的財力,完全可以做到。相反如果與金國開戰,勝負之數暫切不說,隻是軍費開支,一年又何此千萬。而我大宋的好男兒,又不知有多少會命喪疆場,為國盡忠,又有多少百姓會因為戰場而流離失所,背井離鄉,又豈非仁主所願。而按金國之議,不動兵力,不傷百姓,隻每年耗廢些許錢財,即可以回失地,又何樂而不為呢?雖然需要耗廢二十年光景,但陛下正值輕春鼎盛之年,二十年後,亦不為老。孰重孰輕,還請陛下三思。”
其實他們列舉的這些道理趙忱都想過,金國的這個建議確實令趙忱也動心不少,贖回每座州府的花費雖然大,但實際比起用兵打仗的開支,還算是要少些,而且不用出兵打仗,大宋的士兵也確實不用傷亡,百姓的生活也能安定。雖然會花費二十年的時間,但趙忱今年才滿二十五歲,二十年後也不過才四十五歲,正是壯年的時候,無論用什麼方法,隻要是收複了失地,建立的功業也足以與太祖皇帝比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