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鵠出使南宋,離開中都之後,完顏長之立刻下旨,責成納闌明安負責,在全國範圍內清查土地,核實挾戶隱田,為改革稅賦製度做準備。
在張鵠出發之後,完顏長之、完顏福壽、納闌明安等人商議,完顏福壽提出,改革稅賦關係重大,一但實施,必然會損害到許多女真貴族的私人利益,一定會引起他們的反對,因此不可操之過急,一定要謹慎而行,建議不訪先在一二路地方試行,等有了成效之後,再在全國逐漸推廣。
對嶽父的提醒,完顏長之雖然也深以為然,但他卻等不了那麼長的時間,必須馬上就施行。不過也為了盡量降低女真貴族的反對情緒,在下旨中隻說是因為戶籍破壞,詭名挾佃,造成經界不正,賦稅無依,因此朝廷需要核實土地,查出漏戶,使民有定產,產有定稅,稅有定籍。還並沒有說是要改革稅賦製度。先把土地數量查明之後再說。
完顏福壽見完顏長之主意以定,也知道時局也不容大金緩慢行事,因此也不好再深勸。隻是盡量把各項工作做得細致一些。
然而完顏褔壽的擔心並不是多餘的,而完顏長之也有些低估了底下官員們的頭腦,以為自己這點小把戲可以哄過他們。論行軍打仗,放眼整個金國,確實沒有人比得上完顏長之,但說起為官之道,完顏長之可還隻是個新手,而官員們之中,卻不乏在官場摸爬滾打數十年以上,早己熬成了老精鬼。那會被這點障眼法所騙過的道理。
金國的土地兼並現像也十分嚴重,全國八成的土地都以經集中在女真貴族官僚手中,雖然他們不一定猜得出朝廷是要改革稅製,朝廷無冤無故,好端端的突然開始清查土地,任誰都知道這裏麵一定有事。因此也紛紛猜測朝廷此舉的目地是什麼?
有人認為朝廷是要沒收自己的土地,也有人認為朝廷是打算在官員中找幾隻肥羊來宰,不有人認為這是完顏長之現在坐穩了皇位,準備借清查土地為借口,打算排除異已,雖然眾說紛雲,但人人都清楚,絕不會有什麼好事。由其是那些隱藏侵吞了大量田產的女真貴族,一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尤為緊張,生怕自己被查出來,對朝廷的這項決議十分反感。
就在旨意公布的第三天,就有人上書,對朝廷提出清查土地的目地提出質疑,並且現行的土地製度以經沿用了近二十年,一直都相安無事,為什麼又要清查。而且大金的百姓也己習慣,並無不適之處,冒然重查,豈不是成了擾民之舉。
這道奏章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下子又有二十多道本章上奏,紛紛指責朝廷,不應該重新核查土地。
完顏長之沒有想到,僅僅隻是想要查清了土地,都這麼困難,心裏也十分惱火,大金入主中原不過才五十裏,別得沒有學會,到是把漢人不做實事,沽名吊譽,好說大話虛言,名不苻實的毛病學了個十足。於是在次下旨,重申朝廷必須要淸査土地的決心,不容改變。
而官員們見況,也馬上改變了角度,上書對朝廷提出核查土地的目地提出質疑,紛紛在奏章中猜測揣摩,朝廷的真實目地,有說朝廷要與民爭利,也有說朝廷是要加稅,還有說朝廷要強征土地,總之都不是好事。
完顏長之不禁也有些沉不住氣了,因為旨中的這些理甴本來也十分牽強,是站不住腳的,這一來確實是被實中了要害,於是完顏長之終於將自己的底牌亮了出來,因此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再度下旨,說明淸查土地,是為改變稅製做準備。以後大金的稅製要改為以田產定稅。
然而先前還隻是中下級官員反對,但得知了朝廷清查土地的真實目地之後,一些高級官員也加入到反對的陣營中來,六部官員中,就有九個待郎,四個尚書都上書反對朝廷改革稅製。因為他們每個人本身,就都擁有大量田產,一但改變,受損的就是自己,因此為了自己和家族的切身利益,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反對朝廷的變法。
而完顏長之也準備好了各項說辭,打算和官員們辯論一番。完顏長之自信,自己能夠說得過群臣,因為理由很簡單,交稅服役,是每一個人對朝廷應盡的義務,這一點無可辯駁,而按土產定稅賦傜役,使稅役公攤,多產多交,少產少交,公平合理。而且還有南宋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