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6.二十三和談破裂(下)(1 / 2)

這一點周葵和葉顒也反駁不了,而趙汝愚也讚同王炎的意見,認為加上這一條,可以試探出金國的真實心意。另外趙忱也堅持要把這一條也加上,因為這一次是用的皇帝的私房錢,趙忱說話也硬氣得多,因此終於還是把這一條也加上了。

其實楊炎以經算定,有了這兩條,金國基本上以經是肯定不可能同意了,但為了保險起見,楊炎又獻上了第三招,在金國的輿論上做文章。

完顏長之、完顏福壽、納闌明安、張鵠等人也估計到贖換土地雖然是一計,但一來難以得到大金全國上下的認同,二來也怕自己的真實用意被宋朝知道,因此完顏長之等人打算和宋朝談定之後,再通吿全國。在處理上也十分底調,等商議決定之後,才告知另外四位執政大臣,並讓他們嚴守秘密,其他的大臣對此還一無所知。

範成大在趕奔中都的途中,因為得到朝廷的授意,一路上都卻十分高調,對沿途迎接的官員們都著力宣傳這件事件。而沿途的金國官員都不知道朝廷還和宋朝達成了這麼一項協議,於是也四處播,加上又有宋朝的諜報人員在裏麵推波助瀾,因此很快就傳到了中都,雖然大宋的使團還沒有到,但中都的朝野上下就都以知道了。而流言經過宋朝的諜報人員的加工之後,也無限擴大,變成了皇帝為了大興土木,擴大宮殿等等享樂目地,才要把土地買給宋朝。

在任何朝代,頭腦清醒的人總是少數,金國絕大多數的中下級官員,都隻能看得到事物的表麵現像,對於朝廷同土地去換取錢財的做法自然都不能認同,而大加反對。加上還有不少人對朝廷決定淸查土地、改革稅製極度不滿,隻是被完顏長之用鐵腕強壓下來,不滿也隻能憋在心裏。這次正好利用這個機會,借題發揮,也對朝廷用土地去換取錢財的決議大加指責。而這時大宋的諜報人員也在暗中不斷的煽風點火,使反對朝廷的浪潮越來越大。

而和趙忱釆用的一種相對比較公開透明的執政方式不同,完顏長之因為是用武力奪取的皇位,而且登位不久,因此對前朝的大臣都不敢隨信任,因此金國雖然有七名執政大臣,但受完顏長之信任的隻有完顏福壽、納闌明安、張鵠這三人,朝政大事都是和他們三人商議,其他四人的權力基本都被架空了。

時間一長其他四人都有所不滿,仆散忠義是在戰場上被完顏長之勸降,到還好一些,但另外三人對此都大為不滿,完顏宗政本有複避之心,而紇石列良弼和白彥敬都自持有擁立之功,平素自都有不少怨言。因此他們對朝廷的決議雖然明白,而且也都同意義了,但這時也都袖手傍觀,樂得在一邊看哈哈笑。

以前完顏長之在讀史書的時侯,總是覺得過去大宋的曆代皇帝都太軟弱了,總是被大臣們所左右,一些本來是好的治國方針,正確的國策都不能執行下去。在他看來,皇帝怎麼能夠被大臣和輿論所左右呢?應該是“獨視、獨斷、獨行” 才對。做皇帝就應該裝作聽不見,看不明的樣子,隱藏好自己的欲望、智慧,使臣下們無法琢磨到皇帝的喜好和意圖,從而也無法討好取巧,並隱瞞自己。

因此完顏長之也有意親近完顏福壽、納闌明安、張鵠三人,而對其他大臣保持一定的距離,一方麵足因為這三人可以絕對信任,另一方麵也是讓其他大臣對自己生出高深茣測的感覺來,這樣才不敢包藏禍心、有不詭的意圖來。

值到這時,完顏長之才總算是明白,當初那些宋朝皇帝的為難之處。因為這一次並不是反對稅製改革,反對的人可以說大都是在真心為了國事,而自己的做法同樣也隻為了大金好,其中的隱情又不是一句兩句話能夠說得淸楚的。因此明明都是為了一個目地,卻偏偏不能相容。

甚至有人上書給完顏長之道:陛下求大金之富強,己然議變舊法﹐經畫邦計﹐以通天下之利。如今何故又為求區區數十萬貫錢,而將祖宗開創的基業至之不顧呢?即是如此又何心冒天下之大不違而行議變舊法呢?

這份上書就是把這次讓地和改革稅製硬拉到一起,立刻啟發了不少對變法不滿的大臣,因此紛紛上書朝廷,借題發揮,明指讓地,實際上是打擊變法,令完顏長之頭大如鬥,隱隱約約感覺到,事情的發展,以經有些不受自己控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