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國將要進行南征的確切消息,這時早就以經傳到了建康,大宋朝野上下再一次被楊炎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所信服。同時趙忱也立刻開始招集文武官員,商議如何應付金軍的入侵。
這一次金軍南征的動靜不小,而且兵力也十分雄厚,超過了四十萬,雖然還不比了上一次南侵,但也是大宋複國之後,所麵臨的最大規模的一次兵戈。
不過這回大宋朝廷上下都並沒有顯出太慌張的樣子來,因為在大宋複囯之後,對外的征戰幾乎無一例外的保持著全勝,並且成功的收取了大理、西夏兩個地域大國,宋軍整體戰鬥力的強悍,甚致以經超過了紹興前期,而且現在朝中文武齊備,因此趙忱和群臣的心氣都非常高,並沒有把金軍的南征當作多大的危脅,都認為這一次金軍南征,不過是自取滅亡罷了。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保持樂觀和鎮定的態度,還是有幾個腦袋不太清醒的大臣一聽金軍又打過來,立刻嚇得慌了手腳,上書趙忱,要求與金國議和。結果正好被趙忱拿來當作典型處理,在朝堂上把他們狠狠訓斥了一頓,然後都被貶到遍遠的地方去了。意在向大宋各界顯示,朝廷與金軍決戰到底的決心。
趙忱堅決的態度自然也贏得了大臣們的一致讚眷,畢竟在這個時候,留在大宋朝中的,基本都是主戰的官員,區別隻是急進和緩進而己。因此麵對金國的入侵,自然都主張一個字“打”。
朝廷的態度統一之後,立刻就開積極準備,首先派人通知蒙古,要求蒙古能夠給大宋提供支持。其實大宋君臣都知道蒙古正發生內亂,隻是做為連盟關糸,通告他們一聲,這個過場還是走的。不過誰也沒有對蒙古抱以太大的期望。
隨後朝廷又立刻下旨到前線各地,要求邊境各府、州、軍、縣的官員和十二支禦前駐軍都要提高戒備,以防金軍襲擊,同時又傳令到各地,命令調集糧草物資民役等等,預備支援朝廷的調庋。而中書省的幾位宰相也開始分工,由韓彥直和張栻坐鎮建康、統一調度,糧草、物資、民役、軍馬,趙汝愚和範成大則分頭尋視各地,去視查督促地方的工作落實。
當然具體的防禦計劃還是由樞密院來製定,兩位樞密院的長官王炎、楊炎也連同兵部尚書陳亮,又招集李顯忠、陳敏、戚方三位禁軍主管公事一起商議。
首先是要確定這一次金軍南侵的規模和戰略目標,隻有這兩樣明確之後,大宋才能有針對性的布置和調動兵力、物資和民役。金軍規模到也並不難判斷,因為現在大宋在金軍以經形戍了完整的諜報網絡,而幾十萬大軍的調度,人員物資的移動,是根本不可能完全隱敝得了的。
根據種種跡像和情況分析,金軍這次南侵動用的兵力在四十到五十萬左右,要稍遜於上一次南征的規模。而楊炎也判斷,這一次南侵,金軍首要的目標並不是要一口氣打過長江,徹底吞並整個大宋,而是先攻占整個江北地區,因為到目前為此,金軍並沒有出動水軍。顯然是不打算渡過長江,那麼就隻能以江北之地為目標了。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大宋現在的軍事實力以非昔日可比了,想要一口氣吞掉大宋,以目前金國的力量基本是沒有可能的。相信完顏長之不會不明白這一點。而奪取江北之地,這個目標也更符合實際情況一些。
長江天險的作用,不僅僅在於能夠阻擋敵軍的進攻,而且可以充分利用長江水道來運送物資兵員,能夠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保障後勒供應,因此自古以來,偏安於南方的政權,守江必須守淮,一但江淮前沿失守,一方麵失去了長江水運的便利條件,在另一方麵,整個長江水係,連綿數千裏,再強大的水軍,也不能完會控製住,隻要突破一點,就可以長驅直入了。因此南方政權一但失去了江北的緩衝址帶,也就基本離滅亡不遠了。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金國的這一次南侵,實際上不過就是為了擺脫宋蒙南北夾擊的局麵,而做的一次以攻代守的軍事行動。利用現在蒙古內亂,無暇南顧的機會,把大宋的勢力限製在長江以南的範圍裏,也讓金國日後能夠取得更大的縱深空間,從而進攻退守,將完全掌握戰略的主動權。
參與討論的眾人都是熟知兵法和曆史的人,楊炎做出的這一點判斷自然也得到了其他人的一致認同。那麼接下來就是討論金軍的進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