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楊炎也覺得今天金軍的表現有些奇怪,不過他到並沒有多想,因為楊炎對火炮的優缺點一目了然,也從不認為火炮有多麼可怕的地方,因此也更不想到完顏長之是在害怕火炮。當然這主要還是因為雙方的心態不一樣,宋軍就算是輸了這一戰,也不等於就輸掉這整個戰役,而如果金軍輸了,那麼這一次南征基本就以失敗而告終了。
不過見金軍以經布置好了陣勢之後,楊炎立刻下令:“擂鼓、出擊。”
“咚——咚——咚——咚——” 戰鼓聲敲響,不過對以經聽到過火炮轟鳴的完顏長之來說,這根本就算不上什麼。但令他覺得有奇怪的是,這一次宋軍竟然會主動發起了進攻嗎?
這個念頭在完顏長之的頭腦中一轉,隻見宋軍陣中發出一陣“昂、昂”的怪叫聲,前排的重甲步軍迅速合隴,讓出了無數條通道,後排的戰象邁開粗壯的四肢,晃著龐大的身軀,發出一陣一陣高昂的象嘶,像金軍的陣列衝了過來。
完顏長之不禁大吃一驚,這一次宋軍不僅是主動出擊,而且在一開始就使用戰象發動進攻。金軍對戰象的印像還是在上一次南征時候,在那時宋軍都是把戰象做為對付鐵浮圖的特殊兵種使用,還從來沒有把戰象當作戰場上進攻的主力來用。
其實當時楊炎並不是不想把戰象當進攻的主力來用,這家夥體形龐大,力量十足,而且又皮糙肉厚,無論是衝擊力還是抗擊打力都是超強,在正麵作戰中確時是一把好手,從一定程度來說,戰象甚至比火炮更居有實用價值。隻是那時大宋是不產象的,所用的幾百頭戰象都是從支趾俘虜或是賠償得來,死一頭就少一頭。因此必須悠著一點使用。
而現在則不同了,大宋以經吞並了大理,設置了安南路,大理地區也能產象,有了大象的固定來援之後,用起來自然也就不會縮手縮腳了,因此在大宋攻取西夏的戰鬥中,宋軍就主動使用過戰象。
現在大宋象軍是隸屬於馬軍司克戎軍,核定標準是一千個戰象單位。其實大宋現在的大象己不至一千頭,但一方麵是因為大象的養護成本太高,一個戰象單位的費用,幾乎要抵得上十個以上的重甲騎兵,再多了可就難以負擔,另一方麵也是楊炎從不迷信某一個兵種,保持這麼多的戰象單位也就夠了。
而且象軍又分為負砲象軍和重甲象軍,前者一共有三百頭戰象單位,一象兩人,象不披甲,隻背負一個拋射火器的發射器,由兩名宋軍操控,頗有些像過去西夏的潑喜軍。付負在戰場上用遠射打擊敵軍。而後者有七百頭戰象單位,一象三人,全部都披重甲作戰,其中一人控製大象,另兩人使用的長槍、弓箭等遠近武器,付責攻擊敵軍。基本就是一個重甲騎兵加戰車的綜合體。而且重甲戰象從來不單獨出擊,每頭戰象必須跟隨十二名步兵,包括四名重甲步兵,四名藤牌軍,四名弓弩手一起協同作戰。也是馬軍司裏唯一配有步兵的一個軍。
楊炎的軍中一共帶七百頭戰象,包把一百名負砲象軍和六百名重甲象軍。這一次出動了四百名象軍,全是俱甲象軍。以八十頭戰象單位為一排,一共分為五排,橫向展開達三百餘步,一齊排頭向金軍的陣列衝了過去。
粗壯的四肢激踏著大地,支持著龐大如小山一般的身軀,再加上在重甲上刻意裝飾的猙獰恐怖的圖案,盡管象軍前進的速度並不快,卻帶出強大的壓迫氣勢,其它任何兵種都無法相比的。
完顏長之也不禁暗暗後悔,其實早在南征開始,他就認真思考過對付象軍的辦法,並且也總結出了三條對策,首先就是用火器,讓火器的爆炸聲驚嚇大象、其次是用強弩集中近射,最後一招就是拿人墊了,十個不行上二十個,二十個不行就上三十個,總之就是以多取勝。
但從襄陽出兵到現在,他一直考慮和防範火炮,卻忽視了其他的地方,完全沒有準備好對付象軍的火器,強弩。普通的弓箭對披著重甲的大象來說基本就是抓癢,而且用鐵浮圖去和象軍拚,則純粹就是找死,四千戰浮圖也未必戰勝得了這四百個戰象單位。現在也隻能使最後一招,以多取勝。
因此完顏長之咬咬牙,立刻下令,出擊。於是一萬五千名金軍的步軍殺出陣中,迎著戰象衝了上去。
當然以多取勝並不真的就是不顧一切拿人向上墜,完顏長之為了對付宋軍的戰象,也是費了一番心血。首先是要消除因為士兵對大象陌生感而帶來的恐懼,金國雖然沒有大象,但完顏長之卻可以讓工匠們用木枓毛皮做成幾個大象的模型,而還弄出一個全重甲的戰象模型,讓士兵們觀看,熟悉大象的樣子。說到底金兵並不缺勇敢,缺少的隻是對大象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