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宋軍進攻開封府的中路戰線取得了重大戰果的時侯,在西線同樣也傳來了好消息。
進攻開封府的西線主將是高震,以襄陽府、德安府兩支禦前駐軍為主力,輔以一部份禁軍和廂軍,共計有八萬大軍,進攻汝州。
汝州是開封府南線四鎮中最西邊的一個,與鄧州、唐州以伏牛山為界相鄰。高震將大軍分為兩路,分從鄧州、唐州向北進軍,躍過了伏牛山,攻入汝州境內。
劉仁先由唐州出兵,進入汝州之後,先攻取了葉縣,隨後揮軍北進,廴在滍水河邊打敗了金軍的阻擊人馬,攻取了襄城。而時俊率軍從鄧州出發,直接攻取了魯山縣。這時宋軍以經深入了汝州境內。
汝州的守將是石盞,守軍共有四萬,因為知道自己的兵力不足,因此石盞並沒有冒然出兵,禦敵境外,而是采用誘敵深入,然後逐個擊破的辦法。等宋軍先後攻取了魯山縣、襄城兩地之後,立刻出動三萬人馬,進駐到寶豐縣和郟城,這裏正好位於魯山縣、襄城兩地之間,從而切斷了兩路宋軍的聯係。這時高震也率領人馬,到達寶豐縣東南的豢龍城,宋金雙方就在這裏對持起來。
但雙方都不願這樣彊持下去,由金軍首先開始行動,一支三千多人的金軍甴郟城出兵,來進攻襄城縣。在襄城西北的潁橋鎮與宋軍的前哨人馬相遇。雙方展開了一場大戰。結果宋軍前哨人馬因為兵力不足,因此被金軍擊敗。而駐守在襄城的劉仁先聞迅之後,立刻率領大軍趕到了潁橋鎮,擊敗了金軍,又重新奪回了穎橋鎮。並且趁勝出兵,進攻郟城縣。
這時石盞立刻率軍從寶豐縣趕去救援夾城縣。雙方就在郟城縣外的曠野裏展開了激戰。
這一戰雙方的兵力都大致相當,一時間也殺了一個勢勻力敵,難分勝負。而石盞顯然是將這一戰視為打破宋軍對汝州進攻的關建之戰,因此也拚盡了全力,不惜身先士卒,帶領金軍在戰場上反複衝鋒。而在他的督戰之下,金軍的士兵也都非常奮力,一個個都拚力廝殺,雙方激戰了兩個多時辰,雖然在場麵上還是勢勻力敵,但宋軍卻漸漸也有些後勁不足了。
而就在這時,郟城縣的守將也率領城中僅有的兩千人馬,出城來助戰。
兩千人馬雖然不多,但有這一刻卻足以改變一場戰鬥的走向。得到了援軍的金軍立刻士氣大漲,漸漸有些衰弱的勁頭又新鼓動了起來。而宋軍一方顯然更是招架不住,免強又支持了一會兒,終於從戰場上敗退,回到襄城去駐守。
這一戰金軍獲勝,殺死、俘虜的宋軍超過了四千人,而且還擊退了宋軍,到是一個不小的勝利。隻可惜石盞還來不及慶賀,就收到了探子的報信,宋軍時俊的大軍繞過了寶豐縣,直接去進攻汝州去了。
石盞接報之後,也不禁大驚失色。為了迎戰宋軍,金軍以經出動了大部份的兵力,這時在汝州城中駐守的人馬還不足五千,肯定抵擋不住宋軍的進攻。如果汝州失守,就算能夠奪回了襄城、魯山縣,也是得不償失。因此石盞立刻下令,立刻回軍,去救援汝州。
原來得知了金軍在郟山縣集中兵力,與宋軍交戰之後,高震拒絕了部將提出的,去救援劉仁先部的建議,而是下令駐守魯山縣的時俊,不理寶豐縣,立刻率軍去進攻汝州。因為高震知道,劉仁先也是頗善用兵的人,而且他的兵力與金軍相差無幾,就算不敵金軍,也能順利撤回襄城。而宋軍進攻的汝州卻是金軍必救之地,因此不怕金軍不撤軍。
這也是因為宋軍的兵力充足,遠遠多於金軍,才能夠這樣從容安排布置,多路齊進。
果然石盞撤軍之後,宋軍趁勢進攻,又連續奪取了寶豐、郟城等地,成功占領了汝州的大部份地區。隨後向汝州城發動進攻。
而石盞撤軍回救汝州,終於在汝河邊追上了宋軍,雙方又展開了激戰。但這一回金軍剛剛在頰城縣與宋軍激戰了一場,又立刻趕回,來回奔波,以是筋疲力盡,而宋軍的體力精力都十分充足,因此雙方激戰了一個多時辰,金軍支持不住,紛紛敗退。盡管石盞竭盡了全力督戰,但也無濟於事,還是攔不住四下敗退的金軍。
幸好這時汝州城中派出的救兵極時趕到了戰場,人數雖然不多,但對戰鬥的雙方來說,心裏都起了微妙的變化。時俊立刻下令宋軍,停止追擊金軍,人馬立刻後撤,脫離與金軍的接觸。而金軍見有援軍趕到,也都鬆了一口氣,也不追趕宋軍,人馬退回汝州城中駐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