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蒙兩軍的最前排戰士快要相遇,蒙古士兵都以經掛好了弓箭,握緊了刀槍,隻等相遇的時候給宋軍一個迎麵痛擊。
就在這時,宋軍最前列的五六個小隊中,由十佘人發射弓箭,十佘人發射短弩,首先向蒙古軍展開了攻去。由於這時雙方僅距離二十餘步,在這樣近的距離下,宋軍幾乎箭無虛發,蒙古軍猝不及防,一下子被射倒了一大排。
而發射完弓箭之後,宋軍的弓弩手立刻後退,騎軍和長槍手馬上衝上前去,迎戰蒙古軍。整個過程幾乎是在一瞬間完成,蒙古軍剛剛被射倒了一排,後麵的蒙古兵還沒有反應過來,宋軍的騎兵馬上就殺到了,倉促迎戰的蒙古軍又有不少人被宋軍打下馬去;而隨後跟上來長槍兵又是一陣穿刺;再後麵,等侍著他們的,是重新上好弓箭的弓弩手。
蒙古軍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戰術,及不適應,一下子被打得人迎馬翻,傷死無數。而宋軍始終保持著單個的小隊作戰,互相配合,既始是有的小隊被打散,也會立刻合並到其他的小隊當中去,繼續作戰。
戰鬥進行了約有半個多時辰,蒙古軍漸漸有些招架不住了,這不僅僅隻是因為是遇到這種陌生的戰術,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出戰的蒙古軍隻有五千人,而宋軍卻有八千人。因此鐵木真立刻又下令,命合撤兒和別勒古台再各領五千人馬,分頭去支援左右翼的蒙古軍。
這時楊炎在宋軍陣中,以經看見蒙古軍向兩翼增兵,也立刻下達了新的指領。
宋軍陣中的號角再度吹響,前排的步兵刀陣聽到了號角聲音之後,立刻合並陣列,讓出了一條條寬敞的通道來。而趙月如一馬當先,率領著魏郊和吳錫兩員大將,和五千具甲騎兵,從步兵刀陣中穿越而去,向蒙古軍的中路方向衝殺了過去,在具甲騎兵的身後,跟著的是五千輕騎兵和一萬步兵。而等宋軍的中路人馬出動之後,兩翼剩餘的步兵也加入了戰團。而中路的重甲步兵重新列好了陣式之後,也開始整齊的向前推進過去了。
鐵木真一見,立刻也明白了宋軍的用意,因為蒙古軍向兩翼增兵,中路的兵力減弱,因此宋軍才在中路發起了進攻,顯然是打算在這裏與蒙古軍決戰。
這時蒙古軍還剩三萬七千多人馬,鐵木真立刻下令,命術赤帶領察合台、窩闊台和拖雷,率領兩萬人馬,迎戰宋軍。
這一次是雙方的主力相遇,立刻展開了一激戰。
首先與蒙古軍相遇的,正是趙月如率領的五千具甲騎兵的先鋒人馬。趙月如一馬當先,盤龍棍輪開,左右開弓,隻打得衝在最前麵的蒙古兵都被她擊落下馬去,隨後縱馬舞棍,殺入了蒙古軍陣中,棍勢展開,隻打得蒙古兵們紛紛落馬,而其他宋軍也隨著她一起,與蒙古軍展開激戰。
經過數年的訓練和戰鬥磨礪之後,宋軍騎軍以經成為一支有極強戰鬥力的軍隊。雖然論馬術嫻熟,較之自幼在馬匹上長大的蒙古士兵還是要遜色一籌,在這種正麵硬碰中,蒙古兵騎射術結合的優勢發揮不出來,而且宋軍是具甲騎兵,蒙古軍卻是輕騎兵,同時宋軍所用的戰馬也是產自原西夏地區的馬匹,體型較蒙古馬要大得多,雖然長途耐力不及蒙古馬,但短途衝刺卻比蒙古馬要強。因此雙方對衝起來,宋軍無疑要占便宜得多。
因此雖然宋軍隻有五千人馬,但卻硬是殺入蒙古軍陣中,盡管術赤等四兄弟拚命抵擋,但也阻攔不住宋軍的突擊。讓宋軍硬生生將蒙古軍的陣勢撕開了一個大口子,而隨後宋軍的後隊人馬也加入了戰團,順著先鋒部隊撕開的缺口殺入,不斷的擴大著缺口。
術赤知道,如果任甴宋軍這樣突擊下去,蒙古軍就會被宋軍撕成兩半,因此也催馬舞刀,趕上來迎戰趙月如。而察合台和窩闊台都認識趙月如,知道她雖是女子,但驍勇善戰,一點也不遜色於男人,怕兄長不敵,因此也雙雙趕上來助戰。
於是兄弟三人將趙月如圍住激戰,才算免強敵住趙月如。但宋軍的突擊卻沒有停下來,在魏郊和吳錫的率領下,繞過了他們的戰團,繼續向前衝殺。而蒙古軍依然難以抵擋宋軍的進攻。
就在這時,鐵木真卻果斷下令,撤退。
當然這個撤退並不表示蒙古軍真的放棄了這場戰鬥,而是蒙古軍的一種慣用戰術,用撤退誘使敵軍追擊,拖亂敵軍的陣型,並且在撤退中,利用自己嫻熟的騎射技術邊退邊攻擊敵軍。等敵人發現不妙,停止追擊而返回的時候,蒙古軍卻都回過頭來,反過來追擊。如果敵軍不追,那麼蒙古軍就會在脫離戰場之後,會立刻重新整隊,再次與對手決戰。因此當戰場陷入彊局,或都是困境的時候,蒙古軍經常會使用撤退戰術,達到反敗為勝的結果。
經過了剛才的激戰,鐵木真也認識到,雖然在個人戰鬥力上,蒙古兵確定要比宋兵勝出一籌,但這種差距並不大,而且宋兵在裝配上的優勢也完全可以彌補,正麵硬拚顯然是對蒙古軍不利,還是應該發揮蒙古軍精於騎射的優勢。因此才下令撤退,現在也是蒙古軍最後的一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