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洪承疇糊塗,把所有兵力押注在常州城,而是洪承疇懂得人心。
如果這次常州城失守,那麼應天府就成了眾矢之的,江南各地的義軍就會北上,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到時吳爭如果得到義軍的支持,那麼應天府就真危險了。
隻有且戰且退,盡量損耗明軍的兵力,就算不能在常州阻擊住明軍,至少也要損耗明軍大部分的兵力,這樣明軍麵對堅固的應天府城防,便會知難而退,不敢起覬覦之心。
而洪承疇有信心,在常州城重創明軍。
為防萬一,洪承疇下了一道嚴令,任何情況下都不得出城迎戰,以防被明軍個個擊破。
洪承疇認為,以城中一萬六千人的兵力,明軍不過六千餘人,再怎麼攻,不付出巨大的傷亡,也很難得手。
常州戰役就在這種背景下,暴發了。
吳爭雖然心急,但絕不狂妄。
他沒有想分兵二、三路攻城,而是將有限兵力,集中在一門強攻。
而吳爭所依仗的,就是江陰百姓送他的厚禮——重甲兵。
百領重甲所組建的重甲營,這一路想要訓練、配合那是說大話了。
可讓他們習慣於穿著重甲行走,這還是能走到的。
所以,吳爭沒有打算象清軍那樣使用這些重甲兵先登。
而是將他們做為攻城士兵的屏障,接近城牆、城門。
這一點,確實能做到的。
這樣的重甲,在沒有靠近城牆,被由上至下的滾石、擂木砸中,其它武器根本造成不了傷害。
雖然常州城牆上也部署了八門火炮,可拿大炮轟這些行走的重步兵,這象一句話——拿大炮打蚊子。
打得中嗎?
恐怕此時沒有那麼好的精準度。
所以,吳爭的依仗就在於此。
進攻發動之後,百名重甲兵橫成一排,間隔一丈,就這麼昂首挺胸地向常州城逼近。
他們身後緊跟的是單列弓弩手,這是用來壓製城牆上弓弩手的。
再後麵就是持長盾的步兵。
沒有預備隊,沒有應變方案,吳爭孤注一擲,將所有兵力都押了上去。
首戰便是決戰。
洪承疇確實驚訝了,這種不要命的打法,真不多見。
畢竟明軍現在是進攻方,掌握著戰場主動權,照理完全可以進行試探佯攻,尋找出城牆上抵抗力薄弱之處,再進行強攻。
稍有常識的指揮者,都知道這個道理。
可現在,明軍首戰就打成了拚死之戰,難道對方真有一戰而下的把握?
謹慎多疑的洪承疇開始猶豫起來,明軍依仗的是什麼?
很快,這個答案就揭曉了,重甲兵!
可洪承疇又奇怪了,重甲兵確實難擋,可終究是少數,明軍這些重甲兵的鎧甲,很明顯原主是清軍的。
也就是說,明軍沒有後備,重甲先登,損耗是很大的,也就是說少一人,明軍就無法增補一人,這百來人怎麼可能突破嚴防死守的城樓呢?
隨著重甲兵地靠近,城樓上的守軍開始射箭,密集如蝗蟲群般的箭矢,帶著嗡嗡聲撲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