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第二百五十六章 長江水戰(1 / 2)

在這種氣氛下,年僅九歲,登基三年的清順治帝福臨,怕了。

他嚇壞了,惶恐不安地說:“南軍一旦攻占金陵,將朝野震動,到時候長城以南的漢人必將響應,朕將死無葬身之地,還不如暫時退回關外盛京避一避風頭。”

這些話被孝莊太後聽到了,對順治的懦弱非常憤慨,她責備順治膽子小,還不如多爾袞勇猛。

這話確實太過了,尋常人還受不了,何況是個皇帝?

孝莊太後的話,在順治心裏留下了不可抹滅的印記。

加上這些日子以來,多爾袞的張揚跋扈也讓他敢怒不敢言。

別的不說,就在之前幾天,攝政王多爾袞以為皇帝信符收貯於皇宮之中,每次調兵遣將都要奏請鈐印,十分不便。

於是,即遣人將皇帝璽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備用。

同時即日起,多爾袞所用儀仗的種類與皇帝等同,均為二十種,隻是在每一種類的具體數目上比皇帝略少一些。而當時輔政王的儀仗則隻有十五種,明顯遜於攝政王多爾袞,這說明多爾袞與皇帝的差距越來越小。

福臨雖說隻有九歲,還未親政,可畢竟登基三年了,這見的事多了,心中自然有怨言。

經過此次,福臨心裏已經對多爾袞深惡痛絕,這也正是造成多爾袞死後幾個月,被福臨徹底清算的悲劇。這是後話。

福臨受到孝莊太後的斥責之後,自尊受到了打擊。

加上多爾袞趁機以此大肆宣揚,來打擊皇帝的威信。

福臨不得不重振旗鼓,下旨江北各地八旗軍迅速南下,支援江寧(應天府)。

……。

可事實上是,吳爭的挺進速度太快。

應天府已經光複,而清軍的援軍最快的幾支小股援軍還剛剛到達長江北岸,沒來得及渡江。

清軍開始在江北岸囤兵,短短幾天功夫,已經囤積起近三萬人馬。

此時,占據鎮江的洪承疇部,也與江北取得了聯係。

而興國公王之仁的水師,正發兵準備重新收複鎮江。

雙方由此在長江之上,打了一場大型水戰,各有勝負。

王之仁的水師前身是大明定海水師,經過這兩年的擴充和訓練,確實是一支精兵。

可以說,除了南海那支海盜之外,這在整個亞洲,實力也是首屈一指的。

但它也有不足之處,而且非常明顯。

這支水師的艦船已經非常老舊,眾所周知,明末財政拘緊,麵對戰爭,朝廷對於每年軍資不增反降,這就使得各鎮水師的軍備處於停滯狀態,甚至退化。

定海水師有炮艦,可最大的炮艦所裝舷炮每側麵隻有三門,以當時的滑膛炮射程和密封性,威力可想而知,也就是說,定海水師的艦炮射程僅有一、二裏的距離。

這種劣勢,是因明末朝廷對火炮發展進程的誤判所造成的。

他們追求了火炮射擊速度,以至於後來從歐洲引進新式火炮,都趨向於速射炮。

眾所周知,以當時的技術隻能製造滑膛炮,而滑膛炮先天就存在氣密封不足的問題,這個問題隻能靠炮管粗、長,及裝填藥量夠多去彌補,而一旦追求速炮,正好與這個原理相悖,可想而知,大明的火炮發展由此走入了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