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清廷卻正因此大力發展、改良紅衣大炮,從而後來者居上,竟在火炮數量和質量上超過了明朝,占據了戰略主動。
所以,此次八旗軍前來增援,攜帶的紅衣大炮竟達三十多門,加上原本大明在長江沿岸各鎮的岸防炮,如果單純從火炮威力上而言,王之仁水師那就不是個。
正常的紅衣大炮的長度在一丈(3米)左右,口徑從四至五英寸(110到130毫米)之間,重量大多數在二千斤上下,射程在五到八裏之間。
經過清廷多年的改良,清廷所量產的紅衣大炮,口徑更大,射程可達到六至十裏。
這樣的優劣勢,足以讓清軍控製住長江一側。
幸好清軍沒有善戰的水師,否則,王之仁水師恐怕根本不可能將這場水戰,打成平分秋色。
經過這場耗時三天的水戰,雙方都明白一時難解相持的態勢,開始陷入僵持。
吳爭在得知戰況之後,迅速召集手下將領商議,同時請來了興國公王之仁。
在通濟門臨時行轅,吳爭雖然有些率性,但還沒有狂妄到住進宮城。
議事大殿中。
“敢問興國公,依你之見,如果再發動一場水戰,定海水師能控製住江陰至應天府長江水道嗎?”吳爭虛心請教。
王之仁的臉色有些陰沉,進攻應天府,他是花了大本錢的,麾下水師及步兵折損了近三成。
而這次去收複鎮江,不想與清軍暴發水戰,竟又折損了一千多人,戰艦一百餘艘。
這樣的損失,可不是一兩個月能彌補回來的。
自然心情非常不好了。
王之仁聽吳爭相問,沒好氣地道:“臨安伯也是帶兵之人,這麼顯而易見的問題,還用得著問嗎?清軍的火炮可以打到十裏外,而本公麾下水師炮艦所載火炮射程僅二裏地,這仗怎麼打?”
吳爭被王之仁這麼一懟,倒也不生氣,解釋道:“興國公,雖說清軍火炮優於我軍,可清軍不具備水戰能力,是不是能想法去避免敵人火炮的優勢,與他們在江麵上膠著決戰呢?”
王之仁之前怒懟,說完也有些後悔了,倒不是怕吳爭,而是他也明白,不是吳正故意在削弱他的實力,而且以吳爭現在的影響力,雖說在爵位上遜他一階,但實力上已經遠勝於他。
此時此刻,雙方又綁在一條船上,可謂榮辱與共。
所以,再聽吳爭問時,王之仁臉色寬舒下來,想了想道:“臨安伯有所不知,清軍狡猾,如今隻要本公麾下水師一出航靠近,你們的艦船便迅速調頭向北,躲入北岸火炮射程範圍之內,我水師根本沒有可能去接近。想誘敵南來與之決戰,太難了!”
吳爭想了想道:“那如果我調有力之一部,從陸路進攻鎮江呢?興國公應該知道,如果任由鎮江掌控在清軍手裏,那麼對於應天府來說,就如鯁在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