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月那日舟車勞累再加上冒著暑熱去找玄淩,晚上便開始渾身乏力、暈暈沉沉的,養了幾天才好,玄淩為此沒少往頤寧宮跑。
怡月大好的第二天就派人送了不少金銀與綢緞送到劉安家中,並特賜文房四寶嘉勉劉安。
而劉安也在幾天之後被官複原職。
要想看清一個人要看她做什麼而不是說什麼。
就拿太後而言,太後雖然一直說著後宮不可幹政,卻在玄淩初登大寶之時垂簾聽政三年之久,後來又以迅雷之勢從攝政王手中奪回皇權,並親手誅殺攝政王,株連其黨羽,將攝政王的勢力一掃而清。
即使太後退居幕後依然要將大周的後位牢牢的攥在自己、攥在朱家的手上。
太後這樣的巾幗英雄怎麼可能會真的相信“女子無才便是德”,又怎麼會真的喜歡那些連話都談不來,成日裏隻知道釵環首飾、拈酸吃醋的嬌小姐。
太後的思想也體現在對心愛孩子的教育上,與太後常說的女子不用多讀書不同,太後在怡月幼時經常給怡月讀書,後來還私下請了教書先生教導怡月。
而後來玄淩有時候在政事上偶有偏激,太後勸不了的時候,怡月也會在太後的默許下引經據典提醒玄淩,隻不過這件事情沒有放在明麵上而已。
所以太後常說的後宮不可幹政,並不是真的不可幹政,隻是不可太後不喜歡的人幹政而已。
純元和宜修都沒有翻弄朝堂的智慧,玄淩也沒有給純元和宜修機會幹政,所以後宮一直以來都沒有人敢插手前朝的事情。
如今朝堂之上人人都稱怡月賢德,畢竟參了皇帝的寵妃一本,反而還被寵妃嘉獎,這樣的事可是前所未有的。
太後知道此事後並未提後宮不得幹政,反而還嘉獎怡月懂事、識大體,最後還說多虧怡月勸服了皇帝,不然劉安就要遭殃,如此更是在無形之中提升了怡月的威望。
未免怡月在宮中樹敵太多,惹得皇後的嫉恨,一日皇後請安時,太後留她多說了幾句話。
話裏話外透露了怡月不會侍寢,隻是太後自己想把怡月留在宮中享受榮華富貴罷了。
皇後這才把心放在肚子裏,畢竟怡月一直頗為得寵,如今又將手伸到了前朝,這讓她怎麼能放心。
太後如此一說便表明了怡月不會有子嗣,沒有子嗣的妃子,無論是皇上在位或者新皇登基,都是越不過她的身份的。
皇後從太後的宮殿出來後又頗為大度的單獨尋了怡月說話,讓怡月放心入宮,自己會照顧好她的。
可是怡月卻並不領情,畢竟現在皇後處處被華妃壓製,別說照顧她了,能不算計讓她對付華妃便不錯了。
但是怡月表麵上照舊千恩萬謝,皇後看著怡月受恩的樣子隱隱在心裏升起一種優越感,即便怡月受寵如此依舊隻是一個妾室,自己如今是皇後,來日更是皇太後,怡月終有一天是要看自己眼色的生活的。
於是皇後又與怡月寒暄了幾句,才有些得意的回了鳳儀宮。
後來太後又將此事透露給了華妃,華妃是個愛吃醋的性子,隻要不是跟華妃搶男人,華妃倒也不屑對付。
況且怡月頗得玄淩喜歡,能與怡月走近些也沒什麼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