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任香港最顯赫、最具權勢的洋行大班的紐璧堅用無比傷感的口氣說。
紐璧堅對在港的英國路透社記者說:“整個形勢都變了,英國準備拋棄香港,華商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愈來愈強大。這就像當年美國扶植日本,突然一天發現,原來抱在懷裏的嬰兒是一隻老虎。人們總是揪住九龍倉不放,而不睜眼看看對手是嬰兒還是老虎。如果一個人的胳膊被老虎咬住,不管這隻手是在顫抖,還是在掙紮,都會被咬斷或咬傷。聰明的人,是不必再計較已經失掉的手,而是考慮如何保全另一隻手。”
“我熱愛香港,我永遠熱愛香港。”
紐璧堅站在怡和廣場大廈頂樓,麵對維多利亞港,深有感情地喃喃說道。
香港一些媒體對紐璧堅的話進行揣測,認為他對凱瑟克家族心懷不滿。
九龍倉和置地被稱為怡和的雙翼,在紐璧堅主政時失去一翼。
現在另一翼,能否保全呢?
李華龍就是一隻老虎,而置地公司就像失去奔跑能力的小鹿,就算母鹿想要護著小鹿,也無法組織饑餓的老虎吃下小鹿。
紐璧堅無疑是大股東與管理層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紐璧堅在離港之前,反複強調他“熱愛香港”。
有人估計,紐璧堅說的是實話,怡和係大舉進軍海外,是凱瑟克家族一貫的主張,作為薪金主政者的紐璧堅,隻是秉其旨意執行罷了。怡和集團在港實力銳減,是海外投資不順的結果。
紐璧堅下台,輿論的焦點漸聚在接任者西門?凱瑟克身上。
西門1942年出生於英國溫切斯特市,他與曾任怡和大班的叔父約翰一樣,少年時進入全英著名的伊頓公學念書,畢業後進入世界名校劍橋三一學院。西門不願念書,他隻讀了一年就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麵的葬禮。他躺在棺材中,由同學抬出校門——從此永別全球學子都向往的劍橋大學。西門的玩世不恭,惹得他父親威廉暴跳如雷,認為他“孺子不可教也”。
西門於1962年加入怡和公司,在海外的分公司任職。1982年年初,西門調回香港,同年出任常務董事。他說服其他董事,頻頻向紐璧堅發難。西門如願以償坐上大班尊位,成為凱瑟克家族出任怡和大班的第五人。
已過不惑之年的西門?凱瑟克,不再是年輕時的紈絝子弟。但他是否有能力統治一港最大洋行?不少人提出這個問題。
西門?凱瑟克尚未正式上台,港版英文《亞洲華爾街日報》就以“對怡和新大班來說,戰役才開始”為標題,報道怡和高層變動及未來。
西門?凱瑟克接下怡和置地的管理大權,又接下前任留下的累累債務。
怡和置地兩家公司的一些股東並不認為西門?凱瑟克擁有回天之術,選擇拋售怡和和置地股票的股東不少,而願意接盤的人不多,這造成了這兩家公司的股價持續下跌。
西門?凱瑟克本想馬上出台“自救及償還貸款”一攬子計劃,即出售海外部分資產,以及在港的非核心業務。
李華龍根本沒有西門?凱瑟克施展才華的時間,沒過幾天,他就主動出擊了。
在香港,素來有這麼一說:“未有香港,先有怡和。”
怡和洋行1832年在廣州成立,創始人是大鴉片商渣甸與馬地臣。
香港開埠後的1841年,怡和將總部遷往香港,是19世紀香港四大洋行之一。
1855年,渣甸的侄女婿威廉?凱瑟克來華為怡和工作,漸爬上怡和大班之位。百餘年來,凱瑟克家族共有5人任怡和大班,該家族控有怡和10%~15%股權,為第一大股東,怡和也由此被認為是凱瑟克家族的基業。
新華夏成立後,怡和在華資產損失在1000萬英鎊以上,這在當時是一筆浩大的數目。
怡和高層一直對政府政權持戒心,奉行“獲利在香港,發展在海外”的方針,海外分據點達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尤其20世紀70年代,怡和對香港信心渺茫,大力拓展海外業務,收購英國怡仁置業、夏威夷及菲律賓糖廠、中東TTI石油和南非雷民斯公司。戰線太長,回報率低,資金枯竭又不得不出售。
以李華龍為領頭羊的華資財團趁勢急劇擴張,怡和這隻老獅子愈顯沉沉暮氣,漸不敵這批虎氣生生的華南虎了。
怡和係包括最大的兩家公司是怡和和置地,擁有中區黃金地段大廈物業、數十件間超級市場及精品零售連鎖店等。全係論控股地位,怡和最顯;若論資產,置地坐大。故而怡和係又稱怡置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