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陳時父親的廚藝是普通人級別的話,那陳時母親就能算是廚藝天才了。
母親並不是個全職家庭主婦,她也是結婚之後才開始自己摸索著做飯。
不做飯不行呐,家裏一個會做飯的都沒有,當時條件也不是那麼好,次次下館子的話沒半個月兩個人工資就都吃沒了。那時候雙方父母都住的遠,沒辦法照顧得到兩個人,隻能偶爾去父母家蹭吃蹭喝,天天去也不想話。
於是,相對來說工作比較閑的陳時媽媽就買了幾本烹飪書開始埋頭鑽研。還別說,雖然她不是讀書的料,但是這個廚藝天賦比同樣新手上路的丈夫好太多了。
從普通的麵點開始,到一道道家常菜,再到那些眼花繚亂的蛋糕甜點,通常她一道菜試驗個兩三次就能夠掌握基礎做法,到後期甚至能感覺到哪些調料可以進行微調,哪些食材可以進行替換升級。
就這樣,媽媽的廚藝在陳時出生後達到了正常人的頂峰,她做的不管是飯菜還是小吃甜點,總能受到親朋好友的連番好評,他家也一度成為春節期間最受歡迎的拜訪去處。
記憶中母親總是對烹飪充滿熱情,而這份熱愛也帶給了陳時。
在當今社會,男人做飯已經不是一件丟臉的事了。如果做飯能帶來快樂,那麼美食就能夠成為承載幸福的歸處。
陳時從小就跟在媽媽身邊打下手,家裏離他上學的幼兒園和小學都很近,放學被媽媽接回家後兩個人就開始做飯。陳時的廚藝也在一天天的實際操練中不斷提高,等到了高中,他已經可以獨立完成一桌家常宴席的製備了。
想到這裏,陳時便決定先從母親教給自己最拿手的麵點做起。麵點既可以當早飯,也可以偶爾充做午飯晚飯。相比蓋飯來說不用自己麻煩地處理食材,比起小吃來說也不會弄得店裏油油的不好打掃。而在選擇做哪些麵點上,陳時也有了自己的主意。
中式麵點曆史悠久,從南到北,各有千秋。
如果是新手入行,自然是越簡單越好,比如包子饅頭、灌湯小籠包、生煎、餃子、燒賣、餡餅、手抓餅等等。這些既不拘泥於製作工具,也不需要昂貴的食材成本,隻需要常見的一些糧食、肉類和蔬菜,再加上他獨門秘製的媽媽牌家常調味料就能夠製作出足夠讓人感到開心的吃食。
反正自己已經習慣了打工人007的生活,幹脆就再早一點起來做準備。如果店裏生意不好的話,下午就關店去當個臨時工賺點錢付房租。這樣想著的陳時很快就擬定好了早點樣式和價格。
弄好菜單後他先是去開源網站下載了個菜單樣式,然後操作著自己好久沒用的破解版photoshop將菜單內容謄上去,再導出到u盤就可以直接拿去打印了。打印店就在巷子裏,所以也不需要專門跑一趟,等裝修完再去打印也行。
陳時打算先去把開店的手續辦了。餐飲經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都需要兩三周才能下來,正好也能讓他把店內收拾收拾,順帶給自己搞個健康證。誰讓現在整個店裏最重要的廚師還是無證上崗呢。
說幹就幹,陳時一向是個執行力很強的人。在學校的時候就經常早起給舍友帶早飯,每天的動線都精準到分鍾,手機裏十幾個鬧鍾讓陳時很久沒有過鹹魚的生活了。
在本地水吧搜了下裝修推薦,陳時找到一家看上去靠譜的裝修公司,直接聯係對方上門。
在等待期間他又上某寶扣了幾家家裝公司假裝客戶問了下意見,白手套了一點施工細節。等到那家裝修公司到後,陳時裝作很熟練地帶著負責人四處查看加溝通討論,一個小時就把裝修方案確定下來了。
簽完合同,陳時肉痛地從自己打工時期攢的小金庫裏拿出了五千塊錢當作定金轉給了對方公司,乙方也很爽快地跟陳時拿了鑰匙,約定好時間讓工人上門工作。
這一周剩下的時間裏,陳時先是把必要的廚具碗筷和調味料給買齊了,然後把店裏的破爛家具扔的扔、賣的賣了之後又跑了幾家建材市場。
他連著看了幾家專賣二手家具的店都覺得不滿意,要麼太大要麼數量不夠。但是自己又一時也不想花太多成本在家具上,如果經營不下去的話這部分成本很難收回。
所以選擇定做的話花銷太大不合適,家居市場上合適的全新桌椅幾套下來再加上前台和後廚的櫃子也不便宜了,網上定做買到的質量又很難說運輸也沒有保障,一時間陳時陷入了兩難。
就在這時,一個電話打了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