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撫了李智恩這個小丫頭,李俊熙終於可以安靜一會兒了,剛剛在李智恩來之前,他正在琢磨著他的電影。
之前在拍攝《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兒》時,李俊熙就曾有過這個想法,他想要拍攝一部完全屬於他的電影,親自執導,親自主演。
原本隻是有了一個想法,劇本什麼的完全沒有頭緒,不過前幾天在網絡上,看到了一條新聞之後,他突然有了靈感。
那條新聞說的是一個大學男生的故事,在和女朋友分手之後,他將自己的故事寫成了分手日記,在記錄到第三十天的時候,這個男生出了意外,也讓他的失戀筆記被曝光了。
李俊熙通過這個男生的故事,找到了靈感,他腦海當中突然閃現的,也是一個圍繞著失戀的故事,經過幾天的時間,這個故事已經逐漸的成型,目前正在修改階段。
不要以為失戀就一定是個悲劇,相反的,李俊熙的故事非但並不悲傷,反而充滿了暖意,如果要給李俊熙的這個劇本貼上一個標簽的話,那麼“治愈係”這個詞最為貼切。
故事的絕對主角是一個在首爾做婚慶策劃的奔三待嫁女青年,當她麵對留著結婚使的七年之戀男友與閨蜜的背叛,開始了每個人都會經曆的失戀掙紮之路。
從絕望到爬起,從不舍到成熟,經曆身邊人的關心與感動的真愛,女主角度過了難忘的三十三天,這一個階段的結束,也象征著下一個幸福的開始。
對這個劇本,李俊熙投入了極大的熱情,當劇本成型之後,他甚至有種迫不及待要將其立刻拍攝出來的衝動。
短短幾天的時間,劇本的主體框架已經完成,甚至連分劇本鏡頭,李俊熙都設想好了,在他的計劃當中,電影將以幾個分手場景為開篇,而後鏡頭延伸再切換到女主身上。
整個故事將著重對女主角心裏路程細膩刻畫,再通過畫外音的巧妙配合,細致地表達女主角失戀後的種種情緒。
在李俊熙看來,人是感情動物,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是有感情起伏的。
有時候,一個人看似在理性地思考,判斷,決定,其實也是摻雜了情感在裏麵的,也正是因為這些情感的參與,人的生活才變得有方向,有意義。
感性是與生俱來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而理性是通過後天曆練逐漸形成的控製情感客觀分析的能力,二者沒有絕對的區分界限,而人所要做的就是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一般女性偏感性,而男性偏理性,二者結合才能使得戀愛或者婚姻趨於長久。
但也正是因此,女性更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往往因為一時情緒的影響而做出決定,就如李俊熙這個劇本當中的女主角,故事中,她在飯店門口追逐前男友坐出租離去的那一幕,她也許明白前男友對她的愛已是強弩之末,也許明白即使犧牲自尊,也不一定換來他的回頭,可還是會不顧一切地去做,抱著一絲飄渺幾不可握的期望。
其實反觀,這也是女性身上所有的特質,也正是因為這些她們的活力,熱情才得到充分的表達。
而男性一般在一份感情裏看到的更多是問題,及其如何解決,但他們也可能因此選擇放手。
因為他們有時把注意力過分集中在問題上,克製甚至忽視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情感流動,從而失去了向前的動力,對未來的展望。
理性會讓一個人認清現實,而感性則會讓一個人勇敢向前,唯有將二者結合,人才能真正感知到上天賦予生命的價值意義。
雖然是一個失戀的故事,刻畫的也是女主角失戀之後的心路曆程,但是,李俊熙卻不想將電影拍攝的過於沉重,他更希望通過這部電影去治愈那些失戀的人們,所以,按照李俊熙的計劃,整部電影的格調應該充滿小清新的味道。
當然,也不能說這是一個喜劇,失戀的痛楚怎能會馬上消除,男友跟閨蜜跑了,而自己卻習慣了隻有他們的生活,同時卻要承認自己確實過於自我。
忘記過去、學會堅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卻還要麵對給一對浮華男女籌備夢幻婚禮的任務。
一個女孩兒,麵對未來,真的是“前路太險惡”,幸運的是,女主角的身邊還有溫暖,有奇葩的上司叫醒她,有奇葩的男同事陪她度過最黑暗的歲月,有金婚的生死離別讓她成長了更多。
第三十三天,盡管那傷痕依舊不會消除,但女主角已經找了前行的方向。
在這個劇本當中,還探討了兩對分別年輕將要結婚的闊氣男女朋友和普通的一對金婚老夫妻,重新定義愛情。
年輕的鑽石王老五,卻不得不找一個拜金女,因為愛情這東西不可靠,說沒就沒了,LV不會隨便倒閉,所以不懂真愛的他說,有人拿LV當生活必需品,把愛情當奢侈品,有人拿愛情當生活必需品,把LV當奢侈品,很顯然,故事當中的女主角屬於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