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嫁過來那時候,家裏連米飯都是吃不起的,隻有牆角一堆地瓜還能支撐一下,讓自己不受饑餓。靠祖祖輩輩生活在農村的莊稼人,是以地瓜為主要食糧的。這倒沒別的原因,無非地瓜高產,易種,好吃。那時,農民辛辛苦苦幹上一年,到秋後,牆角處能有一大摞地瓜,就是最大的欣慰了。
那個年代,吃飽飯是個大問題。那會兒還是生產隊吃大鍋飯時期,凡是有勞動能力的村民都得下地去幹活,掙公分。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分到一點點口糧,來維持生計。
生產隊是集體主義時代農村的基本勞動單位,一個村分為若幹個生產隊,各個生產隊擁有自己的耕地、農具、牲畜,隊員集體勞動,勞動記“工分”,再按“工分”多少分配穀物等。稻穀是國家的,稻穀收割之後,分配到各家各戶的糧食有限,有的村民吃不飽,營養根本談不上。隊裏的糧食分下來根本維持不了幾日,可是這時都沒有吃的。畢竟都是長個的年輕人,有的村民偷偷到大溝裏捉摸魚蝦和田雞,改善夥食。還有的村民餓得沒辦法,去偷原本是給豬吃的紅薯。
集體吃大鍋飯的時代維持不下去了,最後還是解散,各吃各的。
80年代分田到戶,實行生產責任製,農民開始過上了小農經濟的幸福生活。
農村的地瓜有黃心白心紅心三種,當然,最好吃的要屬紅心地瓜了,又香又甜又糯,可以蒸著吃或者烤著吃或者蒸熟以後晾成幹。白心地瓜含水比較多,澱粉含量不夠,沒有紅心的甜,口感也沒有紅心的好。紅心的,特別甜,特別好吃!白心的當然也可以這樣用,但沒有紅心的甜。白心的都是用來提取澱粉的,然後再加工成薯粉保存,可做薯粉條吃。
地瓜吃法有好多種:把地瓜切成小塊直接加水煮成地瓜飯,和大米煮成地瓜大米粥,烤地瓜,油炸地瓜等等。小時候,媽媽煮的最多的是地瓜飯,經常吃地瓜飯都吃怕了。於是我們總會吵著鬧著讓媽媽煮地瓜大米粥。當然,有時候看到大人削皮生吃地瓜,我也學著那樣吃過。生的紅薯吃起來比較脆,味道脆甜,汁水較多。但我還是覺得燒熟的紅薯,口感比起生的紅薯更好。熟了的紅薯不僅吃起來更加香甜,連聞起來都具有一股香甜味。這也是小孩子不生吃地瓜,而最喜歡烤地瓜的主要原因了。
90年代以前基本沒啥電器,在農村,家家都有一口大灶。農村人基本上都是灶上架一口大鍋,用柴火燒飯炒菜。用柴火煮的飯除了比較香之外,還有就是它在鍋裏留下的那層又香又脆的鍋巴。在那個貧窮的年代,村上的小孩沒有零食吃,鍋巴就是小孩子們最喜歡的零食之一了。像我家裏娃多,為此媽媽會給我們做的更多,熱乎乎的鍋巴吃起來香酥脆口。小小的手上總是拿著滿滿一手鍋巴,再一片片送到口中。隻要牙齒一嚼,瞬間稀碎,噴香,咯吱咯吱停不下來,感覺很是幸福。
村裏種的比較多的還有甘蔗,因為我們這邊過春節有家裏擺甘蔗的習俗。過年放幾根甘蔗在家裏,寓意生活節節高升,家裏的成員步步高升。那時候基本上都是自家種甘蔗,不比現在,很多人家都是在市場上買有頭有尾的甘蔗放家裏。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娃喜歡吃,每家至少有三四個娃,所以地裏會種一排甘蔗,或者直接家門口空地上種好幾棵。甘蔗是非常容易種活的一種植物,把吃甘蔗剩下的頭或者尾部埋入土中,就能生根發芽,或者隨便砍一截也可以。將一截甘蔗橫著放到土壤中,然後用一層薄薄的土蓋住,澆水,沒幾天就發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