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種的基本上都是深紫色的甘蔗,隻有少許是青色的。深紫色甘蔗多汁味甜,口感很好。甘蔗含有豐富的糖分、水分,也是製糖的主要原料,有些村民也會直接在地裏種甘蔗來賣。因為甘蔗打理起來十分簡單,不需要像種菜那樣經常拔草、澆水、施肥、打農藥。甘蔗隻要每隔2~3天澆一次水,每個星期施一次薄肥便可。
稻穀成熟期,村裏的孩子放學放假都得幫家裏人幹活。我們也不例外,爸媽會喊我們這幾個娃去田幫忙收割。在過去沒有實行機械化,收稻穀全靠人力收獲,從割稻、脫粒、運稻、曬稻、收稻。每時每刻,每道工序都必須與稻子親密接觸,稻子上的浮塵及稻葉老毛侵入外表皮膚,使人有種癢庠的感覺,好象有小蟲在爬、在咬,這也是小孩子最害怕遇到的。但是,為了收獲一季莊稼,再累再苦也得忍受。
那個時候,爸媽經常會選擇周六日,因為周末學生放假。清晨六點多鍾,我們用過早餐就要下田收割稻穀了。割水稻時需要彎腰趴背,一手拿鐮,一手攔稻子,越靠近地麵割越省勁。早上有露珠,割了稻穀倒不急著脫粒,會先鋪在地上晾曬。割到差不多中午時,氣溫一高,就容易汗流浹背。而且越到中午,感覺越悶,周圍一絲涼風都沒有。這時,我們就隻好擼起袖子幹活了,手臂與稻子便開始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到中午吃飯收工時,臉上、脖子上、胳膊上都是汗水和稻鏽,越出汗越不舒服,那種感覺是撓不得也擦不得,特別難受。
回家吃完飯,帶上濕毛巾就去田給稻子脫粒。那時候脫粒稻子要用打稻機,大人站在脫粒機後麵,手拿稻把輕輕地放到打稻機上打。然後再用手壓一下稻把,反複旋轉,把稻子脫粒幹淨。脫粒過程中,稻葉子與稻毛子簡直是浮塵飛揚。這時,我們就會用濕毛巾圍上嘴巴,紮緊領口、袖口,盡量少讓那些稻毛飛進來。脫完粒,整個人都變了樣,臉髒的不能看,身上就像染了一層灰塵一樣。
一天下來,腰酸背痛,腰直起來都困難。臉也曬紅了,雙手被稻尖割的一道道小口,又癢又痛。進入搶收後期,差不多天黑了。隻能爭分搶秒,餓著肚子繼續幹活,收割完之後便可以回家。收完稻穀先挑回家,等到第二天再挑到曬穀場曬。挑稻的任務交給了爸媽,因為那一筐筐收拾好的稻粒,沒有晾曬前含有大量水分,一擔至少幾十斤重。我們小孩子自然挑不動,隻能交給大人了。
吃完飯洗完澡,等躺倒在床上的時候,感覺全身的骨架都快要累散了。之後漸漸放鬆了下來,沒一會就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