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變態不是我的錯(1)(2 / 3)

露西是個5歲的小女孩,整天手裏都抱著一個奶瓶,自1歲時斷奶後,露西每天睡覺都要拿著這個奶瓶,放在枕頭旁邊。她不吸奶瓶,隻是得看見它,聞到這個氣味,不然就會哭鬧。露西的媽媽為了讓她戒掉這個習慣,偷偷地把奶瓶藏起來了,可是露西哭鬧了一天,晚上也不肯睡覺,媽媽沒辦法,隻好把奶瓶還給她,並決定帶小露西去看心理醫生。心理醫生初步診斷小露西有戀物癖。

許多孩子都會有戀物情結,當家長察覺時要及時糾正孩子這樣的行為,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重度的戀物情結會使孩子根本無法離開所戀之物,萬一失去此物,他的整個世界就如同陷入黑夜一般,可能會因此形成心理陰影。有的孩子到了青春期,隨著生理的需要,對性的萌動,很多輕度的戀物情結就會發展成為戀物癖。科學研究表明,許多戀物癖者在兒童或少年期就已顯示出明顯的戀物跡象,到了青春期後就會對異性的身體產生很強的好奇心,他們沒有正常的渠道滿足這種好奇心,便采用自己對物品的依賴習慣,通過異性的物品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戀物的傾向,表示他現在感受到自己很孤單,缺少安全感。此時,家長應該和孩子及時溝通,增加與孩子相處的時間,盡量減少孩子獨處的時間,尤其是晚上。多增加孩子的戶外活動,讓他多和同齡人接觸,轉移其注意力。另外,家長要注意根據孩子年齡給予其正確的性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兩性生理,滿足他們對異性的好奇心理。在與孩子溝通時要注意語言上的得體,切忌嚴厲批評和一些帶有人身攻擊意味的詞語,鼓勵的語言此時最有效。家長對於孩子的戀物行為不必過度緊張,尤其是有些孩子對異性物品的迷戀,家長不要將其視為道德品質的問題,其實這是一個心理問題,應當帶孩子進行心理治療。

對某種東西的迷戀是一種心理依賴,這種依賴在許多人身上都會有,人們對這種依賴陷入的程度有深有淺,陷入極深的人畢竟不多,但一般程度陷入的則比比皆是。你的床上是不是放著幾隻陪你從小到大的布偶,會不會缺少了它,就會難以安眠;你是不是凱迪貓的忠實粉絲,所有的東西都要帶有凱迪貓;有沒有收集的習慣,郵票、漂亮的筆記本之類的……這些癖好都無傷大雅,也不會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危害,而有的人對物品的迷戀已經開始扭曲了,使得自己的人生也扭曲了。有位名為李進奎的韓裔日本男子,竟然跟一隻抱枕結婚了!他愛上了這隻抱枕上印的一個日本漫畫人物——菲特·泰斯塔羅沙。他的家人說:“這個孩子對這隻抱枕像著了魔一樣,他無論走到哪兒都會帶著它。他們會一起去見朋友,一起睡覺,就連上班也要帶在身邊。有次他帶著這隻抱枕和朋友一起吃飯,他將它擺放在自己身旁的座位上,還為它點了一份飯菜。”

這位男子對抱枕極端沉迷,過分依賴不能自拔,呈現出一種病態。而我們對物品的一般依賴,也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可能在我們內心都有一些懷舊情結,或者是我們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唯有在這個熟悉的角落裏,沉溺在虛幻安全感的中間,才能獲得內心的平靜。總之,人的心理是複雜的,也是脆弱的,我們在關注物質世界的同時還要關心我們的心靈。

我其實想成為另一個人——多重人格

“我是誰?”這是一個深奧的哲學問題,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有時會扮演多種角色,比如在家裏,我們扮演的可能是父母的兒女,孩子的父母,妻子或丈夫;在公司,我們是公司的員工,或是員工的領導,或是他人的同事……在眾多的角色轉換上,我們的性格、行為舉止都會因為角色的不同而發生變化。有人甚至開始懷疑活在現實中的“我”是不是真的我,在某種情況下表現出的是“真我”,而在另一種情況下表現的則是“假我”,哪個才是真正的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又該如何麵對這多重角色呢?

我們在不同的人麵前展現不同麵的自己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在家裏,我們會表現出溫柔體貼的一麵;在公司,我們會表現出嚴肅認真的一麵;和朋友在一起,我們會表現出輕鬆幽默的一麵。在自己熟悉親近的人麵前,我們會放鬆自己,做更真實的自己。在一些不熟悉的人麵前,我們可能會隱藏起一部分真實的自己,時間久了,連我們都困惑了。沒有人能做到在所有的人麵前完全一樣,都有多麵性,所謂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大多數人會給自己一個性格上的定義,我是開朗型的、我是內向型的、我是理性型的、我是衝動型的,等等。有的人也稱自己是多重人格,說自己性格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