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幻想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思維活動,它主要受思維、情感的支配。創造性的、積極的幻想往往包含著較重大的社會意義和人生意義。常幻想的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當他意識到幻想不好,想阻止自己的時候,往往這樣想:“哎,幻想這個之後,估計自己就不會有什麼想下去的欲望了吧,好,就把這段幻想繼續完成,然後戒掉。”但是他隻有在幻想中才能尋找到自己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意義,在幻想中尋找生活的樂趣。於是,當這段幻想結束的時候,他又遇到了新的興趣點,然後,又繼續幻想,認為幻想對人生很有益處,並堅信“惦記著好事就有好事來臨”。對他們來說,當下最有意義的事情莫過於自己無盡的幻想。
小剛出生在一個小城市裏,生活一直平平淡淡,也沒什麼愛好。上了大學後,他發現周圍的同學都有些興趣愛好,他自己顯得那麼無聊。有天,他在同學那看見了李小龍的電影,一時間迷上了李小龍,從此,他開始幻想自己有天可以像李小龍一樣成為功夫高手。於是,他買了各種關於李小龍的電影和書籍,整天看,學業也荒廢了。在他的幻想中,他是一位功夫高手,是江湖大俠。他整天幻想自己有一天能夠做些像大俠一樣的壯舉,突然有一天,他向學校提出了休學,說要去闖蕩江湖一年,幻想著遨遊江湖的驕傲和自豪。他隻求實現自我的江湖夢,但父母強烈反對,他沒能如願,可一個個美妙的江湖構想仍然活在他的腦海裏,隻是迫於現實他無法實現,這種強烈的衝擊使他得了抑鬱症。
沉浸在幻想中的人往往太過羞於表達自己的內心,怕被別人恥笑,更怕自己受到傷害。所以,對自己喜歡的事和人也隻能深埋在內心。他們不止一次幻想過自己的未來,幻想著自己的未來是多麼幸福,多麼光彩耀人。在潛意識裏麵給自己創造出一個虛擬的空間,用來取代他對現實生活的不滿。但是,強行把他打回現實,他會覺得一切都是那麼遙不可攀,覺得非常絕望,生活找不到意義,容易產生抑鬱心理。
小優從初中的時候開始,迷上了一部少女漫畫,吃飯看,走路看,幹什麼都拿一本書在手上看。她沉迷於故事中,自己也很會編故事,編得情節複雜。看完一節故事,她自己幻想後麵的故事,剛開始很困難,必須集中注意力不被打擾才行,慢慢地就很輕鬆了,後來她開始把自己編進故事裏麵,再後來就不限於漫畫了,許多她喜歡的電視節目或是一些故事,她都幻想自己是裏麵的一個人物。有時候,有什麼難過的事情或者有想不通的問題,她就會用這種幻想的方式去“解決”。常在心裏設想種種美好的前景,或浪漫的奇遇。她甚至會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裏什麼也不做,僅僅在想象成功時的榮耀。習慣了幻想,逃避現實的她一度因為幻想過度大腦太累導致惡心。而且出現記憶力減退的現象,精神不能集中,腦子動不動就分神,要麼就呆呆的,大腦一片空白,不知道想什麼好。
人因受到一些刺激,現實情況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便想入非非,求得幻夢中的精神滿足。當一個人幻想的症狀處於一種病態的時候,一般幻想已索然無味,他就會去幻想自己有某種超能力。當這些已經不再能刺激他的時候,他又會產生新的想法,比如,自己是拯救世界的超人或是向貧苦人們施以援手的億萬富翁。
當達到幻想自己成為主宰一切的神的時候,他又開始迷戀劇情類的東西,然後把自己比作劇情的人物,得到空虛的滿足。如果產生幻想的原因得不到解除,加上意誌薄弱,這種病態幻想就很容易成為強迫幻想。當麵對現實生活的時候,發現幻想與自己相差太遠,於是不得不又開始回到幻想中,自己想躲也躲不開。就像接待無賴的拜訪者一樣,盡管你不情願也得接待。如此反複幻想,直到有一天,他淒然地發現自己的身體因為幻想而垮掉了才幡然悔悟。但往往這個時候他又覺得為時已晚,破罐子破摔,繼續幻想。
我們不能抹殺自己的想象力,當想象與實際聯係、被合理演繹的時候,會對人生有一種張力,能牽引著個體向前發展。但是,漫無邊際式的幻想是荒誕的,容易讓人產生逃避現實的心理,更嚴重的是分不清幻想和現實,如果你硬是將其拉回現實中,他的精神會出現崩潰的狀態。
適度幻想,能夠促進自己追求美好價值的願望和動機,為自己的現實生活奮進而服務。但是,要避免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活在幻想中,脫離了現實。人多是因為理想與現實距離太大才“想入非非”的,而一味悶在心中,獨自一人苦苦幻想,終究解決不了問題,隻能白白地浪費青春和生命。可以將自己的想法、理想、追求、願望說出來,征求別人的意見。然後,將理想與現實接軌,衝淡幻想的束縛和由此帶來的苦惱。與其空想倒不如讓自己在現實中多一點精彩,多點興趣愛好,豐富自己的閱曆,讓自己對生活、對將來的目標和選擇有更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