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真的是這樣嗎(2)(3 / 3)

每個個體都是相互依存的。一旦個體脫離群體就會無所作為。因為他必須和他人進行協作與協調,以滿足適應環境的需要。如果你能夠把握自己的目標,控製自己的想法,那你就可以逐漸把自己培養成一塊“磁鐵”,吸引那些與你意氣相投的人來到你的身邊。也就是說,每個人必須應用吸引力法則,營造和利用有利於自身發展的環境並與能夠形成同盟的同道之人相互吸引,彼此合作。

要了解一個人,你隻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足夠了,從中可以看到他的價值取向。通過對一個人交什麼樣的朋友,以及對朋友的態度如何進行觀察,也就足以判斷其人的好壞了。有的人常常與那些品質惡劣的人稱兄道弟、形影不離,最後自己也被別人當作品質惡劣的人來看待,結果不僅自己的名聲和形象受到嚴重影響,就連那些平時與自己誌同道合的謙謙君子最後也對自己敬而遠之了。

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因形形色色的人結成各式各樣的關係而精彩不斷。社會是人與人構成的,人的個體秉性不同。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著他的為人。萬物之間是普遍聯係的,這種聯係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吸引”。就像一塊磁鐵可以吸引另一塊磁鐵一樣,這種吸引源於它們之間“類”的相同。正確運用吸引定律,你的思想、你的感覺和你所麵對的現實,它們之間從來都是一致的。然後,通過你的意識,就能將自己想要的條件、環境、人脈都吸引過來為你所用,成功將如約而至。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替換定律

生活中有很多無奈,我們也會有很多不幸和痛苦,我們不能控製際遇,卻可以掌控自己;我們無法預知未來,卻可以把握現在;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到底有多長,但我們卻可以安排好當下的生活;我們左右不了變化無常的天氣,卻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情。許多我們改變不了的事,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來代替。

經科學研究發現,人的潛意識在同一時間裏隻能有一種主導思想,當一種思想反複地在腦海中出現時,原來的思想就會慢慢地衰竭、萎縮,這時新的思想就會占上風。科學家做了個比喻,例如一盤磁帶裏的音樂,同一時間隻能放一首,想聽到另外一首,你必須把當前這一首替換掉,這就是替換定律。根據這個定律,我們可以反複用積極的思想來刺激大腦,來代替一些難清除的負麵的、消極的情緒。

人們經常被一些消極的情緒困擾,想盡各種辦法,卻依然很難戒除。就像一張掙脫不了的羅網,海明威曾經這樣說過這種消極情緒:“你盡可能把它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它。”越是與它鬥爭越是發展成它牢牢吸著你不放。沒有負麵情緒,隻有正麵情緒,那是聖人,而我們作為普通人,都希望自己的正麵情緒增加,當這種正麵的情緒一天天在腦海裏累積,負麵情緒就會一天天減少,最終正麵情緒取代了負麵情緒。與其天天和負麵情緒鬥爭,倒不如換個思維和心態去替代。

有位秀才進京趕考,住在京城一家客棧。考試的前幾天,他每天晚上都做夢,最近三天裏,他做了三個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下雨天,他戴了鬥笠還打傘;第三個夢是夢到跟心愛的表妹躺在一起,但是背靠著背。秀才覺得這三個夢似乎有些深意,於是找了個算命的解夢。算命的一聽,連連搖頭說:“你還是回家吧,你考不上的。你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鬥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表妹躺在一張床上了,但是背靠背,不是沒戲嗎?”秀才一聽,可不是嗎,肯定沒戲了,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準備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問他:“你不是明天才考試嗎?今天你怎麼就回鄉了?”秀才說:“我考不上,我做了三個不好的夢,我去算了一卦,這三個夢都證實我考不上。”秀才把自己做的夢向老板說了一遍,老板笑了:“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三個夢都是吉祥之兆,所以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牆上種菜不是高種嗎?戴鬥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跟你表妹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說明你翻身的時候就要到了嗎?”秀才一聽,覺得這個說法更有道理,於是精神振奮地去考試,結果中了個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