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2 / 2)

康熙六十年十二月,安慶城內先出現了民亂,數十人在城中與嶽鍾琪親兵格殺,全部戰死當場。可隨後不久,北門參將張遠奇率領麾下三千人一路與清軍血戰,直接衝開北門,向西逃去,使得城內一片嘩然。

眾人都知道,西麵正是複漢大軍,也不敢追擊過深,因此追至城外三十裏,便返回了城內,隻好眼睜睜看著張遠奇帶著兩千多人逃離了安慶城。

得知張遠奇最終依然帶人逃離之後,嶽鍾琪勃然大怒,這不僅僅是削弱了原本就羸弱的守城力量,而且也暴露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綠營的軍心實在是堪憂,縱使他這些日子想盡了一切辦法,可是在張遠奇叛離這一事實麵前,都被擊得粉碎。

最令人擔憂的絕不是一個逃走的張遠奇,而是這安慶城內的軍心民心,嶽鍾琪很擔憂,這城裏還有誰想做或者試圖做下一個張遠奇?想一想,嶽鍾琪便不寒而栗。

就在他憂心不已之時,從廬州方向也發來了康熙的密諭,卻是用盒子裝著,上麵用封條貼好,裏麵具體是什麼誰也不清楚,就連傳遞密諭的太監,也不敢多嘴,傳遞了密諭後便起身告辭離去。

等到傳旨太監走後,嶽鍾琪沒有第一時間拆開盒子,而是坐在椅子上細細思索著,這也是他的一個習慣,很多東西不能僅僅看表麵,而是要從這件事情的實質去著手,桌子上的那份密諭也是如此,至少它應該比想象的更棘手。

康熙在對待臣下時,並不太喜歡玩猜來猜去的遊戲,他往往去臣下去盡可能明白自己的意思,然後逐一完成即可,而密折也隻是讓臣下用來反饋民情的一個通道,他很少直接給臣子下密諭,由此可見這件事本身就不一般。

在焚香淨手之後,嶽鍾琪拆開了封條,取出了盒子裏的密折,開始細細讀了起來,卻是越看越感到心驚肉跳。

“.......朕年事已高,於曆代君王中亦是祥瑞,近古稀之年仍征戰於野,世所未見.....爾等皆為朕肱股之臣,駐守於此,待賊自變....”

嶽鍾琪暗自度量,這滿篇文字盡是暮氣,想來局麵之艱難,連康熙皇帝都感覺有些支撐不下去,若是再知曉今日之軍變,恐怕對皇帝的打擊將無以複加了。

在密諭後麵,康熙皇帝終於扭扭捏捏將自己的心思吐露了出來,那就是派人到寧渝軍中,以功名和官位,找複漢軍求和。至於為什麼要找寧渝求和,而不是找寧忠源求和,想來康熙心裏也存了一些挑撥離間的心思,冀圖於複漢軍出現內亂。

嶽鍾琪看到最後時,也知道了康熙的打算,那就是以一個楚王的名號拉攏複漢軍,仿照三藩舊例,許複漢軍割湖北以稱王,一應土地人口以及財貨,盡歸楚王所有,不過楚王名義上仍然歸屬於朝廷名下。

至於複漢軍麾下其他人也都有封賞,連寧渝也得了個所謂漢陽公的名頭,基本上就是複漢軍目前自封的一應頭銜,朝廷也都一一允諾了,看上去誠意倒也不小。

隻是這一王一公的高位甩出去了,複漢軍也不一定樂意要。

嶽鍾琪心裏喟歎,若是早一點甩出來,或許還有機會,眼下這局麵,卻是晚了。隻是皇帝的密諭他也不敢不聽,心裏愁腸百結,哀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