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個條件是康熙所無法承擔的,因為大清朝不是康熙一個人的大清朝,是所有八旗親貴的大清朝,他康熙若是給了這樣的條件,那就是背叛了整個大清朝,到時候別說其他人,恐怕自己的那些個兒子都會起來造他的反。
康熙輕輕發出了一聲歎息,隨後靠在了行輦上,“其實朕心裏明白,求和在如今並不成熟,我大清不可能再給出更多的條件,而寧賊也絕不會滿足於當前的戰果,隻是朕心裏還存著幾分僥幸罷了。”
“從眼下來看這一戰,看來是非打不可了,隻是朕還盼望著那寧賊能夠收手,讓朕成就一世聖名,也就罷了。隻是以後如何,那也是後來人考慮的問題了。”
康熙的臉上透露出幾分淒慘,他甚至把張廷玉當成了自己的那個對手,當成了寧忠源,不對,更應該說是寧渝,那個正在安慶城下,想著跟自己一決生死的年輕人。
何必呢?何必如此咄咄逼人?你就那麼想著在戰場上跟朕一決生死?
你寧渝才不到二十歲,就算是想著圖謀大業,也不用急於這麼一時,你大可以等朕死了以後,等朕的這一世聖名得到周全以後,再來進取也不遲啊。
至於大清後繼之君,能夠做到什麼程度,那都是他自己的問題了。那時候他康熙也不在人世了,自然不用再去顧忌這些東西了,康熙甚至有時候覺得全天下人都不理解他的用心。
朕隻是想要博得一個身後名而已,就這麼點要求,過分嗎?
然而無論過不過分,求和之路基本上已經被堵死了,那剩下的自然就是麵對麵,拳對拳了。隻是現如今的大清朝和複漢軍相比,就像康熙皇帝跟寧渝相比一般,前者垂垂老矣,而後者則如初生的太陽一般,耀眼無比。
“打吧,傳令下去,加快行軍,務必在十二月二十之前趕到安慶!”
.......................................................................................................................
當康熙還在想著打不打的問題,可是寧渝已經把籌碼都擺在了桌子上了,這一戰,基本上是無可避免了。
“諸位,這一仗的意義之重大,我想大家應該都會明白。”
寧渝站在營帳中,麵前擺放著安慶城以及周邊地帶的沙盤,而下手則坐著程銘、程之恩、錢英以及董策等人,也算是目前整個複漢軍的高層都彙聚於此。
眾人望著已經被拿下來的黃石磯,臉上都有些興奮,從目前的整個地勢環境上來看,安慶城如果僅僅靠著自己的兩萬綠營,恐怕最多半個月,就會被複漢軍給打下來。
“當下最要緊的,不是安慶城的這兩萬人,而是馬上就要前來支援的康熙十萬大軍,隻有解決了這十萬人,那麼剩下的自然手到勤來。”
“諸位,刀已磨利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