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複交趾,匹夫有責!”
當這句口號出現在報刊上的時候,無數百姓都紛紛表示踴躍支持,許多人慷慨解囊,為複交趾捐獻了大筆的錢財,縱使沒錢的也常常宣揚複交趾大業,卻是在國內掀起了一個高潮,甚至要比之前進攻日本的聲勢還要浩大。
不過在臨戰前的會議上麵,大楚君臣上下卻並不認為這是一場多麼浩大的戰爭,因為相對於目前大楚的體量而言,安南國實在是有些不值一提。
寧忠義站在雲南、廣西和安南國交界處輿圖前,沉聲道:“安南一國麵積不過一省,人口不過數百萬,阮氏昏庸無能,可用兵力亦不過十萬,我軍此戰隻需動用三個師的兵力,隻需要三個月便足以直搗順化。”
用三萬人進攻安南,這已經是樞密院料敵從寬之後的結果,畢竟打仗並不是人越多越好,反倒前線人數越少,對於後勤補給的壓力也就越小。
寧渝微微點頭,不過他對後世越南的印象還是非常深刻的,知道這個地方多多少少也算個刺頭,便輕聲道:“安南雖地狹人少,可是終究不能小視,當年不光宋朝吃過他們的虧,就連蒙古人,甚至大明也都吃過他們的虧,如今既然要收複交趾,便不可小覷,朕以為兵力尚需再加一倍,以犁庭掃穴之勢,徹底擊滅安南,重複交趾!”
一旁的宇治景微微皺眉,低聲道:“陛下,若是加一倍兵力,所耗軍費隻怕要再加上兩倍,如此似乎有些小題大做.......”
寧渝揮了揮手,一副絲毫不在意的模樣,“今年各方麵的費用既然都已經超支了,不妨就多編一些赤字,等到交趾恢複之後,屆時空出來的耕地差不多也有上千萬畝,這個買賣還算劃算!”
算完這個賬之後,寧渝繼續道:“更關鍵的是,安南雖小,其野心卻甚大,常常自比‘小中華’,他們到底抱的什麼狼子野心實在是路人皆知!若是此戰不一戰滅其國,將來隻怕還會繼續留下後患!”
眾人見皇帝如此堅持,當下也就點點頭,多一倍的兵力到時候打起來也更加穩妥,除了多耗費錢糧似乎也沒什麼不妥,不過一直沉默不語的宋恩銘卻站了起來,輕聲道:“若是將來交趾重新化為交州,隻怕上麵的百姓難以教化,陛下是否要繼續沿日本和朝鮮舊例?”
寧渝輕輕搖了搖頭,道:“日本和朝鮮兩地卻是與安南多有不同,對於這兩個國家,朕目前還不準備深入統治,隻是割肉放血即可,將來再慢慢炮製,可是交趾是必須要劃到我大楚的版圖之中,對於上麵的百姓,一定要做好教化之舉,對於心慕大楚之人,可使其化為華夏之民,若是那等不欲者,則集中至一地,以其自治即可。”
宋恩銘認真思考了一小會,道:“自治之地又該如何處置?”
寧渝輕聲道:“自治之地可仿照舊例,選其當地上層人士,冊封其為封君,另外我大楚亦可從戰後有功之臣裏,冊封一些封君至此地,待其自治即可。”
說白了,寧渝寧願麻煩一點,也不願意因為今天的事情給後世埋下炸彈,特別是民族問題的炸彈本身都是非常嚴重的,搞不好就會造成國家的動蕩與分裂,而對寧渝而言,他的辦法也很簡單,那就是取消民族的劃分,隻按照傳統華夷之辨來進行劃分,即入華夏者便為華族,出華夏者則為夷族。
到時候如果安南人要反抗,寧渝就用這種辦法將當地的百姓分成這兩個民族,華族可以在大楚的調配管控下,前往大楚指定地域混居,而夷族則全部都趕到自治地去,到時候兩邊涇渭分明即可,時間久了自然也就沒有問題了。
想到這裏,寧渝便繼續道:“到時候就按照豆蔻山以南之地,來劃分自治地,不如就叫越南自治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