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聽得聚精會神,不由得紛紛點頭,如果通過這些措施進行製造紙幣,眼下麵臨的問題應該都能解決了吧?
.........
在革新十六年的夏天,大楚紙幣發行專家委員會悄無聲息的成立了,在紙幣實踐沒有完全成熟之前,他們將不會在公眾麵前出現,而對於相關人士而言,卻紛紛在心裏敲起了鼓,畢竟這一旦玩砸了,那可就變成過去的交子或者是大明寶鈔了。
像交子的出現是有當時的背景的,由於當時四川用的銅錢很多都是小鐵錢,麵值很小,光是買一匹絹都要四千錢,而一千錢就重二十五斤,而買一匹絹就需要上百斤的銅錢,這些錢順著崎嶇的山道很難運到四川去,因此對商貿活動影響很大,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商人才發明了交子,來代替銅錢流通。
像最初的交子,從本質上而言隻是一種存款憑證,存款人把銅錢存放在交子鋪,而鋪戶把存款數額填寫在用楮紙製作的紙卷上,再交還存款人,並收取一定保管費,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紙券便謂之交子。
由於鋪戶恪守信用,隨到隨取,當時的交子信譽變得非常高,而商人們也越來越認可交子作為貨幣支付,甚至都開始不再去取用銅錢,直接用交子進行支付,並且還出現了一種有統一麵額和格式的交子,作為一種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場發行,可以說交子已經具備一定信用貨幣的雛形。
而到了神宗時期,交子就已經被官府所承認,熙寧初年將偽造交子等同於偽造官方文書,是一種十分嚴重的罪行,而且還設立了益州交子務,以本錢三十六萬貫為準備金,首屆發行‘官交子’一百二十六萬貫,也就是說準備金率在28%,並不算過分。
可問題就在於,對於當時的大宋朝廷而言,卻根本沒有意識到信用貨幣的信用有多麼重要,每當朝廷財政出現巨額開支需要時,就會下意識濫用公信力來無限製發行交子,甚至到了慶曆年間時期,發行交子根本沒有任何的準備金。
“界率贈造,以給陝西沿邊糴買及募兵之用,少者數十萬緡,多者或至數百萬緡,而成都乏用,用請印造,故每歲書放亦無定數。”
當紙幣信用喪失的時候,交子自然也就失去了其自身存在的價值,而大宋朝廷沒想著挽回交子的信用,而是直接草草改了一個名字繼續用來斂財,等到了元明時期,紙幣的應用化也越發廣泛,無論是元廷和明廷,都大肆印製紙幣,導致紙幣徹底失去了信譽度。
現如今人們一想起紙幣,都不可抑製的想起了過去的交子和寶鈔,以致於他們對於以土地為準備金的大楚紙幣,也會存著幾分懷疑的心理,這便是朝廷上下還沒有正式公布的原因,隻有等到一切妥當,再行發行才是正理。
為了更加直觀的表現出大楚紙幣的堅挺,寧渝直接為其命名為‘土地鈔’,麵額以目前銀元為標準,分為‘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等六種,這些土地鈔都可以直接用來兌換等額價值的土地或者是金銀。
當然,為了限製出現金銀被大量搶兌的情況,特別規定紙幣在兌換金銀時每天存在一定的限量,但是土地的兌換則不限量,隻要拿著土地‘鈔’,就可以前往中央銀行兌換土地憑證,劃分等額土地。
根據目前的財政計劃,大楚土地鈔將會以長期建設國債的方式發行,購買者可以享受國債的長期利息,初步將會發行拾億元的建設國債,如果民間購買出現飽和,那麼剩餘將會直接由內閣以土地券的形式承接國債,也就可以使得中央銀行賬麵上是屬於一個持平的狀態,而土地券也能流通出去。
在第一年拾億元的建設國債發行之後,後續每年都會發行五億元,所有想要贖回者隻能通過土地券的形式贖回,而國債將會持續發行十五年,總發行額度會達到八十億元的規模,可以使得大楚目前的貨幣流通盤資金得到一定的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