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一片議論聲中,《楚門的世界》的試映結束了,也迎來了媒體們的各種評價。
這些聲音,有正麵的評價也有負麵的評價,有些人認為這部電影拍攝的很好,而另外一部分人則認為電影的故事,過於滑稽不可信了。
“搭建一個巨型攝影棚,找來無數的演員,隻是為了拍攝一個普通人的生活,而且還播放了30年?這樣的節目會有收視率該怪。而且,技術上這根本不可能達成,如果真的達成了,楚門的生活也肯定是扭曲的,他不可能想要離開——也許利維應該更多的讀一些心理學的書籍,看看斯金納是怎麼設計實驗的。”
這樣的評論,是認為楚門的世界拍攝的實在過於離奇了。電影中的那些情況,在現實中根本就是不可能實現的。這樣的電影,沒有任何的現實意義,又有什麼值得推崇的呢?
如果是別人,拍攝了這樣的電影,那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每天的爆米花電影多得是,誰會在意深刻內涵?可是,這部電影是利維的電影,利維的電影,怎麼能夠這麼不經思考?另外一些人,則是在談論著楚門的世界裏麵的社會性的謬誤:楚門就算是走出去了那個世界,又有多大的必要呢?
很多人抓著電影的這些方麵評論著,在他們看來。楚門的世界有些過於荒誕了。可是,另外一些人,則是意識到了電影的深刻含義,他們對於電影的評價就很高。
“表麵上說,影片是一個荒誕無稽的故事。然而深入了解其內部構造你就會發現,其中所蘊涵的意義是讓人不寒而栗的。因為也許有一天,你會開始擔心是否在自己的周圍也會發生同樣的事。”
《紐約時報》的評論,就有所不同了。紐約影評人的看法,比起來別人還是更加貼近電影的真實意圖的。
“荒謬的故事邏輯設計,隻是為了突出其背後的深層次的內在。看似不合邏輯的設計。其實是把一切符合邏輯的東西直觀表現出來了——這也是最讓人驚訝的。“我曾經以為,楚門的世界會對於媒體操縱世界進行大肆的描寫:畢竟,這樣的諷喻。可以算得上是深刻。可是,在看到了電影後,我才明白利維的野心:比起來命運這個永恒話題,媒體算是個什麼?”
《芝加哥郵報》的評論,更是一語中的。
而此時此刻,《綜藝》也一樣刊登出來了一片熒屏,這一篇影評,則是對電影的長篇的解讀。
“這是一部相當具有諷刺意味的電影。電影看似真實,卻處處隱含暗喻:前半段中楚門努力想要找出來自己生活中的真相,他為了追求真相。甚至可以賭上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性命。可是,當真想真的被揭開的一瞬間,我們發現,真相的可怕程度,遠遠超乎了任何人的預想:一個人的生活竟然全都是假的,沒有任何一個部分是真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真人秀,這和楚門追求真實的過程。實在是反差太大了。”…
“這樣的生活,和楚門對於真實的探索完全是相左的。這是影片中最大的辛辣諷刺之處。其實,這也是很多人的現實生活寫照:當然,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一個導演圍繞著你轉,也不是所有人都把你當做唯一的主角。可是,我們的生活中一樣充滿了虛假:多少人和自己的妻子早就激情不再了?多少人對自己的工作感到無比的厭倦?多少人對於自己的鄰居,朋友都毫無好感?虛假無處不在,可是我們卻總是視而不見,楚門的世界的前半段,用看似誇張,實則處處暗含映射的手法,映照出了我們的生活: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其實他說的就是每個人的日子。所謂的真人秀,真實的地方,隱含的第一層含義,是楚門的世界是真實社會的映射。”
“可是,如果隻是一部諷刺的電影,那麼就會顯得過於晦暗了。好在,這部電影沒有就這樣結束。楚門意識到了他的世界是虛假的之後,他沒有像導演說的一樣對此滿足,生活在他的父母,妻子,好工作的寵愛之下,而是大膽的站了出來,打開了通往外界的門,勇敢地走了出去。比起來一般人的生活,這是楚門的生活不同之處:楚門是不同的,他勇敢的站了出來。而這也是電影的第二重含義:楚門是一個‘真人’,他是追求真實,追求真我的,他終究和他周圍的虛假環境格格不入,他是要勇敢地秀出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