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所有的人都知道,在那個隻有翰林庶吉士才能入閣的時代,如果被剝奪京官的身份,分配到窮鄉僻壤幹扶貧,隻會有一個結果——前途盡毀。
張璁沒有殺掉徐階,他要親手毀掉這位年輕翰林的所有前途,讓他生不如死,在痛苦中度過自己的一生。當然了,他萬萬沒有想到,這一舉動不但沒有毀掉任何人,反而成就了這位年輕氣盛的翰林。
而對於這個惡毒的命令,徐階沒有提出異議,因為他知道,在張璁麵前,任何反抗都是沒有意義的,他謝恩之後,便打好包裹離京而去。
徐階第一次為他的魯莽交出了巨額的學費,從翰林到地方雜官,他對自己的前程已經徹底絕望,但他並不知道,這不過是他驚心動魄的人生中一次小小的插曲。
他的命運就此徹底改變,在那個荒涼之地,他將磨礪自己的心智和信念,最終領悟一種獨特的智慧與技能。而那時,張璁已然不配成為他的對手,未來的三十年中,他將麵對一個更為可怕、狡詐的敵人,經曆艱難險阻、九死一生,並取得最後的勝利。
陰謀的陷阱
趕走了徐階,張璁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感,他越發相信失敗是不會降臨到自己身上的,隻要再加一把勁,就一定能解決夏言!
於是張璁的同黨越來越多,對夏言的攻擊也越來越猛,但讓人納悶的是,夏言對此竟毫無對策,他似乎失去了反抗能力,整日孤身一人,從不結黨搞對抗,不慌不忙,泰然自若。
在張璁看來,夏言的這一舉動說明他已經手足無措,隻能虛張聲勢了。
可是在夏言看來,情況完全相反,之所以如此表現,是因為他已有了必勝的把握,而這種自信來源於他的一個判斷——張璁正在自掘墳墓。
張先生的整人計劃可謂準備充足,思慮周密。他拉攏了很多大臣,擁有無數爪牙,財雄勢大,鬥爭中的每一步他幾乎都想到了。
但他千算萬算,卻忽略了一個問題——夏言為什麼不結黨?
如果他找到了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沒準他還能多撐兩年,可惜他沒能做到。
在激烈的鬥爭中,所有的人都清楚地看到,雖然夏言孤身一人,但從未屈服於那位高高在上的首輔大人,無論多少攻擊詆毀,他從未低頭放棄。
這人實在太有種了。幾乎所有的旁觀者都持有相同的看法。
既然他敢幹,為什麼我不敢?!
於是那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憤怒終於開始蠢蠢欲動,借投機而起,打壓,排擠,陷害,一切的控訴終於噴湧而出,一定要徹底打倒張璁這個無恥小人!
越來越多的人圍繞在夏言的身邊,他們認定,這個人能夠帶領他們戰勝那個為人所不齒的家夥,為含冤而去的楊一清報仇!
可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夏言竟然拒絕了,他接受大家的熱情,卻婉拒了所有的幫助,表示自己一個人扛住就行,不願意連累大家。
無數人被他的義舉所感動,然而他們並不知道,夏言其實並不是一個如此單純的人。他這樣做的原因隻有一個——他知道那個問題的答案。
夏言比張璁聰明得多,因為他很清楚,拉多少人入夥並不重要,最終決定自己命運的隻有一個人——皇帝。
他雖然官小言微,卻看透了這位嘉靖皇帝的底細——這是一個過分聰明自信的人。而這樣的人,絕對不會饒恕任何敢於威脅他的人。
張璁是個不折不扣的蠢人,他已經是首輔了,竟然還要擴大勢力,難道想做皇帝嗎?
夏言很清楚這一點,他推辭所有人的幫助,隻是為了得到那個最關鍵的支持。
所以他饒有興致地看著張璁那得意的笑容和無限的擴張,因為他明白:權力的膨脹就意味著加速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