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天才的謀略(2)(1 / 3)

俞大猷是一個十分特別的將領,在作戰之前,他會仔細評估雙方的實力對比,如果沒有必勝的把握,即使情勢一片大好,他也絕不出擊(估計這和他被整的次數太多有關)。

但他一旦準備出擊,就意味著已有必勝的把握。

胡宗憲十分了解他的這一特點,所以才會如此放心,而事實也正是如此。所謂名將就是名將,和那些二流貨色確實不同,俞大猷主動收縮陣型,等待徐海來攻,徐海倒也真識貨,看到這個架勢,感覺是個老手,不敢輕敵冒進,之後雙方交戰多次,徐海始終未能取勝,再也無法前進一步。

俞大猷穩住了陣腳,卻不主動進攻,徐海嚐到了厲害,倒也賴著不走,雙方在海上僵持著,事情似乎又回到了起點。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俞大猷突然接到了一道極其怪異的命令。

這是一道由胡宗憲親自發出的手諭,主要內容如下:休戰,撤回杭州。

在這緊要關頭,怎麼能夠撤軍呢?敵軍如果進逼怎麼辦?俞大猷百思不得其解,但手諭言辭極其嚴厲,毫無商量餘地,權衡利弊後,他遵照命令,撤了回來。

胡宗憲是一個聰明人,絕不會重蹈當年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嶽飛的覆轍,之所以在這個時候召回俞大猷,隻是因為他剛剛得到了一封信件,而他確信,對於徐海而言,此信比俞大猷和他手下的數萬士兵更有殺傷力。

這封信是毛海峰帶來的,作者就是他的養父汪直。

連鎖的陷阱

俞大猷退卻時,徐海並沒有追擊,對於這位名將,他始終心懷著警惕,打了這麼多天一步都不讓,現在居然主動撤退,必有詭計。

這實在是抬舉俞大俠了,幾十年來,無論做官還是打仗,他都是個實誠人,要說玩陰謀的頂級高手,那還得說是胡總督。

所以當胡宗憲的使者帶著那封信到訪時,並未引起他足夠的警惕和戒心。

不出胡宗憲所料,這封信給了徐海極大的刺激,在刀光劍影裏混了十幾年的徐漢奸第一次露出了驚慌失措的表情。

關於此信的具體內容不甚明了,但徐海的反應是清晰而確實的:

“連老船主也投降了嗎?!”

老船主就是江湖朋友給汪直的敬稱,汪老板縱橫倭寇業數十年,是這一行的老前輩,隻要混這行,都要給他三分麵子,徐海也不例外。

於是徐海開始猶豫了,連汪直都頂不住了,看來行業前景確實不佳,加上此前王翠翹的勸說,與陳東、麻葉的矛盾,徐海決定重新考慮自己的前途。

這是一個極其完美的心理戰術,胡宗憲隻用了一個小小的花招,就把徐海拉入陷阱。

作為倭寇業的大哥級人物,汪直可謂老奸巨猾,對他而言,忽悠是可能的,投降是不會的。跟胡宗憲談判幾年,除了表麵文章外,汪直絲毫不肯讓步,還整天想著把胡總督當槍使,他為明軍提供倭寇的情報,隻是希望借政府之手替他幹掉自己的競爭對手,搞壟斷經營。

然而胡宗憲也不是等閑之輩,他也有自己的打算,因為這些應酬文章雖然忽不了他,卻可以拿去忽別人。

於是,從羅龍文開始,到王翠翹,再到這封信件,徐海在胡宗憲的縝密策劃下,一步步地走入了一個精心設計的圈套。

徐海徹底動搖了,但他仍然不肯屈服,便對送信的使者說出了下麵這番話:

“我很想退兵,但此來我軍兵分三路,若要撤退,不是我一個人說了算的。”

所謂兵分三路,就是他和陳東、麻葉,當然,這不過是個借口而已,其目的無非是拖延時間,或是多要好處。

如果是一般的使者,到此也就回去複命了,可是偏偏這個使者不是普通人。

他的名字叫做夏正,是胡宗憲的貼身親信,但凡能跟老狐狸混的,至少也是個青年狐狸。

這位夏正兄聽到了徐海的答複,倒也沒提出什麼反對意見,隻是木訥地點點頭,坐在原地一聲不響,過了很久,他似乎突然想起了什麼,便對徐海說了這樣一句話:

“陳東那邊沒有問題,那就隻等你了。”

徐海差點沒背過氣去。

這句話的音量很低,但對於徐海而言,卻無異於晴天霹靂。雖然這位陳東不太靠譜,但畢竟現在大敵當前,也隻能指望這個不靠譜的兄弟,但照這位使者的說法,莫非同夥都已經投誠,隻留下自己背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