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危邦行蜀道 亂世壞長城2(2 / 3)

前,跳下馬來。人群中一名大漢搶上前去,挽住馬韁。

那書生一路過來,和眾人逐一點頭招呼。他走到張朝唐跟前,見他也是書生打扮,微微

一愕,雙手一拱,問道:“這位是誰?”張朝唐道:“在下姓張,請教閣下尊姓大名。”那

書生道:“在下姓孫,名仲壽。”張朝唐拱手說道:“久仰,久仰”孫仲壽微微一笑,進店

房去了。

晚飯過後,楊鵬舉低聲對張朝唐道:“這姓孫的書生相公顯是很有權勢。張公子,你去

跟他說說,請他放咱們走。人家是讀書人,話總容易說得通。”

張朝唐心想不錯,踱到孫仲壽門口,咳嗽一聲,舉手敲門。隻聽到房裏有誦讀詩文之

聲,他敲了幾下,讀書聲就停了。房門打開,孫仲壽迎了出來,說道:“客店寂寞,張兄來

談談,最好不過。”張朝唐一揖進去,見桌上放著一本攤開手抄書本,一瞥之下,見寫著

“遼東”、“寧遠”、“臣”、“皇上”等等字樣,似是一篇奏章。張朝唐隻怕又觸人所

忌,不敢多看,便坐了下來。孫仲壽先請問他家世淵源,張朝唐據實說了。孫仲壽說道:

“張兄這番可來得不巧了。中華朝政糜爛,不知何日方得清明。以兄弟之見,張兄還是暫回

浡泥,俟中華聖天子在位,再來應試的為是。”張朝唐稱是,說道正要歸去。接著把自己如

何躲避官差、楊鵬舉如何相救、如何得到竹牌等事說了一遍,隻是夜中見到箱內人頭一事略

去不提。

孫仲壽道:“我們在此相遇,可算有緣。明日張兄隨小弟上山。也好知道我中土的一件

千古奇冤。隻要此行所見所聞。不向外人泄露,小弟擔保張兄決無危害。”張朝唐謝了,卻

不敢多問。孫仲壽問起浡泥國人的風土人情,聽張朝唐所述,皆是聞所未聞,喟然說道:

“不知幾時我中華百姓才得如浡泥國一般,安居樂業,不憂溫飽,共享太平之福?”

兩人直談到二更天時,張朝唐才告別回房。楊鵬舉已等得十分心焦,聽他轉告了孫仲壽

之言,才放下了心。次日正是中秋佳節,張朝唐、楊鵬舉和張康隨著大眾一早上山。中午時

分,半山裏有十多人擔著飯菜等候,都是素菜,眾人吃了,休息一陣,繼續再行。

此後一路都有人把守,盤查甚嚴。查到張楊三人時,孫仲壽點一點頭,把守的人便不問

了。張朝唐暗叫:“好險!要是昨晚沒跟他這一夕談話,今日是死是活,實所難料。”傍晚

時分,已到山頂,數百名漢子排隊相迎。中間一人身材魁梧,似是眾人的領,見到孫仲壽

上來,快步下來迎接,攜手走入屋內。山上疏疏落落有數十間房屋,最大的一座似是一所寺

廟。這些屋宇模樣也甚平常,並無碉堡望樓等守禦設備,卻又不像是盜幫山寨。楊鵬舉在山

上見了眾人的勢派,料想山上建構必定雄偉威武,壁壘森嚴,哪知渾不是這麼一回事,心下

暗暗稱奇。他在江湖上混了十多年,見聞算得廣博,這一次卻半點摸不著頭腦。更有一件奇

事,這些人萬裏來會,瞧各人神情親密,都是知交好友,但相見時卻殊無歡愉之意,每人神

色間都顯得十分悲戚憤慨。張楊三人被引進一間小房,一會兒送進飯菜。四盤都是素菜,還

有二十多個饅頭。當晚張朝唐和楊鵬舉悄悄議論,猜不透這些人到底在幹甚麼,對孫仲壽所

說“千古奇冤”雲雲,更是難明所指。次日張楊二人起身後,用過早點,在山邊漫步,隻見

到處都是大漢。有的頭上疤痕累累,有的斷手折足,個個是身經百戰、飽曆風霜的模樣。張

楊兩人怕生事惹禍,走了一會就回進房中,一直不再出去。這天整日吃的仍是素菜。楊鵬舉

肚裏暗罵:“***賊強盜死了老祖宗叫老子吃這般嘴裏淡出鳥來的素菜。”

傍晚時分,忽聽得鍾聲。不久一名漢子走進房來,說道:“孫相公請兩位到殿上觀

禮。”張楊二人跟他出去。張康也想跟去,那人手一擺,道:“小兄弟,你早些睡吧。”張

楊二人隨著他繞過幾間瓦屋,來到寺廟跟前。張朝唐抬頭一看,見一塊橫匾上寫著“忠烈

祠”三個大字,心想:“原來是座祠堂,不知供的是誰?”隨著那漢子穿過前堂和院子,見

兩旁陳列著兵器架子,架上刀槍斧鉞、叉矛戟鞭,十八般兵刃一應俱全,都擦得雪亮耀眼。

來到大殿,但見殿上黑壓壓的坐滿了人,總有兩三千之眾,張楊二人暗暗心驚,原來這

荒山之上,竟聚集了這許多人。張朝唐抬頭看時,隻見殿中塑著一座神像,本朝文官裝束,

但頭戴金盔,身穿緋袍,外加黃罩甲,左手捧著一柄寶劍,右手手執令旗。那神像臉容清

臒,三綹長須,狀貌威嚴,身子微側,目視遠方,眉梢眼角之間,似乎微帶憂態。神像兩側

供著兩排靈位。張朝唐隔得遠了,看不清楚神主上所書的名諱。大殿四壁掛滿了旌旗、盔

甲、兵刃、馬具之類,旌旗或紅或藍,也有黃色鑲紅邊,有的是白色鑲紅邊。張朝唐滿腹狐

疑,但見滿殿人眾容色悲戚,肅靜無聲。忽然神像旁一個身材瘦長的漢子站了起來,點燭執

香,高聲叫道:“致祭。”殿上登時黑壓壓的跪得滿地,張朝唐和楊鵬舉也隻得跟著跪下。

孫仲壽越眾而前,捧住祭文朗誦起來。楊鵬舉不懂祭文中文縐縐的說些甚麼,張朝唐卻愈聽

愈驚。

隻聽得祭文文意甚是憤慨激昂,既把滿清韃子罵了個狗血淋頭,而對當今崇禎皇帝竟也

絲毫不留情麵,說他“昏庸無道,不辨忠奸”、“剛愎自用,傷我元戎”、“自壞神州萬裏

之長城,甘為黃帝苗裔之罪人”。對當今皇上如此肆口痛詆,豈不是公然要造反了嗎?張朝

唐聽得驚疑不定。哪知祭文後麵愈來愈凶,竟把崇禎皇帝的列祖列宗也罵了個痛快,甚麼

“功勳蓋世而魏公被毒,底定中土而青田受鴆”,那是說明太祖殺害徐達、藍玉、劉基等功

臣之事;後來又罵神宗亂征礦稅,荼毒百姓;熹宗任用奄璫,朝中清流君子,不是殺頭,便

是入獄,如熊廷弼等守土抗敵大臣,都慘遭殺害。這篇祭文理直氣壯,一字一句都打入張朝

唐心坎裏去,他雖運在外國,但中土大事,卻也知聞。祭文後半段卻是“我督師威震寧遠,

殲彼巨酋”等一大段頌揚武功的文字,更後來又再痛罵崇禎殺害忠良。

張朝唐聽到這裏,才知道這神像原來是連破清兵、擊斃清太祖努爾哈赤、使清人聞名喪

膽的薊遼督師袁崇煥。他抬頭再看,見那神像栩栩如生,雙目遠矚,似是痛惜異族入侵,占

我河山,傷我黎民,恨不能複生而督師遼東,以禦外侮。這時祭文行將讀完,張朝唐卻聽得

更加心驚,原來祭文最後一段是與祭各人的誓言,立誓:“並誅明帝清酋,以雪此千古奇

冤,而慰我督師在天之靈。”祭文讀畢,讚禮的人唱道:“對督師神橡暨列位殉難將軍神主

叩。”眾人俯身叩頭。一個幼童全身縞素,站在前列,轉身伏在地下向眾人還禮。張朝唐

和楊鵬舉又吃了一驚,原來這幼童便是那天所遇的殺虎牧童。眾人叩拜已畢,站起身來,都

是淚痕滿麵,悲憤難禁。孫仲壽對張朝唐道:“張兄大才,小弟這篇祭文有何不妥之處,請

予刪削。”張朝唐連稱:“不敢。”孫仲壽命人拿過文房四寶來,說道:“小弟邀張兄上

山,便是要借重海外才子手筆,於我袁督師的勳業更增光華。也好教世人知道,袁督師蒙冤

遭難,普天共憤,中外同悲,並非隻是我們舊部的一番私心。”張朝唐心想,你叫我上山,

原來為此,不由得好生為難,袁崇煥被朝廷處死,是因崇禎胡塗昏庸,不明忠奸是非,聽信

了奸臣和太監的挑撥,天下都知冤枉,自己在浡泥之時,也曾聽得幾個廣東商人痛哭流涕的

說起過。但既由皇帝下旨而明正典刑,再說冤枉,便是誹謗今上。皇帝若是知道了,一紙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