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如此規模配置,秦國在車戰全盛時期的兵力大體是十餘萬人。這種車戰機動性很差,非常容易分出勝負。兩軍各下戰書之後,便約定在相對平坦的山塬擺開大規模的方陣,一個衝鋒,廝殺幾個時辰,便得勝負分明。所以春秋爭霸的大戰,從來沒有過相持對峙的長期戰爭。天下聞名的晉楚城濮大戰,主戰場也才糾纏了一天時間。一戰之後,失敗的一方要重新打造千萬輛兵車,並重新訓練數以千萬計的車戰甲士,可真是談何容易!這是春秋時期“一戰稱霸”的根本原因。
一輛經得起高速馳騁、劇烈衝撞、崎嶇泥濘、酷寒暴暑而不癱瘓的戰車,需要上好的桑木做車體,硬度極高的木材做車輪,彈性硬度均為上乘的木材做戰車大軸;要用韌厚的獸皮或牛皮包裹車輪,要用上好的銅鐵皮包裹車轅車廂,要用矛頭一般粗壯的銅柱鐵柱做軸頭;要購買、訓練至少兩匹能夠配合奔馳的良馬,更不說大型戰車還要四馬駕拉;要打造不同於尋常鞍轡的特殊馬具,要打造戰車專用的長戈和遠程硬弓,要訓練高超的馭手和車上甲士……凡此種種,使戰車成為很難製造的古典重兵器。在春秋農耕時代,大約十戶農人積兩年的財力,方才能製造、供給一輛合格的戰陣兵車。
到了春秋晚期與戰國初期,戰爭更加頻繁,戰車的打造根本跟不上戰爭的消耗與需要。於是,大戰頻仍的中原諸侯率先變成了兵車與步兵分離、步兵可獨立作戰的“車步混同”兵製。晉平公時的大將魏舒對“車步混同”起到了開山作用。他率軍疾行在狹窄山道時,恰遇戎狄騎兵的突然攻擊,車戰無法展開,便“毀車以為行”,將車上甲士和車下步卒緊急混編,每輛戰車的二十五人組成一個步兵小方隊,方隊相連組成小方陣,據山步戰,擊退了戎狄襲擊。從此便有了聞名天下的“魏氏步陣”。後來,魏國的名將吳起又將車上甲士訓練為騎士,與步卒配合作戰,便有了專門的騎兵。大耗財力人力,頗似威猛而戰力脆弱的笨重兵車,便逐漸退出了中原大國的戰爭舞台。
秦國與中原諸侯,本來就有很大的“國情”差異。在進入中原成為諸侯之前,秦人部族在戎狄遊牧部族間經年廝殺,本來就沒有戰車,隻有清一色的馬上騎士。《免費txt下載》正因為老秦人舉族騎兵,當年才能馳驅千裏,奔襲進犯鎬京的戎狄匈奴騎兵,一舉挽救了瀕臨滅亡的周王室。那時侯,中原諸侯的戰車麵對狂飆颶風般的西域騎兵,跑又跑不過,打又沒法打,如同一堆任人衝擊宰割的板肉,竟是沒有一個諸侯國趕來勤王 !
但是,秦人兵製卻發生了一個“文明”的倒退!成為中原大諸侯之後,秦人決意成為王化之邦,便拋棄了被中原人譏諷為“野戰”的騎兵,開始按照《周禮》的規製“整肅”軍製,取締遣散騎兵,耐心細致的打造兵車,變成了中規中矩的“千乘之國”。到了戰國初期,中原戰車已經基本淘汰,可秦國還保留著大部分殘破兵車。既無力裁汰更新,又麵臨魏國名將吳起準備滅秦的強大壓力。秦國迫不得已大舉征兵,一時兵力膨脹到將近三十萬,幾乎是男丁皆兵。然而這老戰車、青銅騎兵和未經嚴格訓練的新步兵相互混雜的三十萬大軍,竟然被吳起率領五萬精兵一舉擊潰!若非裝備雖差但卻騎術精良的五萬老秦騎兵,秦國真要遭受滅頂之災了。秦獻公痛定思痛,將虛冗之兵全部歸田,又回複到了十餘萬兵力的老規模。
秦孝公少年征戰,自然熟知秦**力軍製的弊端。但是要徹底改變舊軍製,訓練出一支精銳新軍,對於一個溫飽尚在掙紮之中的窮困諸侯國來說,無異於一個誘人的黃粱美夢。如今,力行變法,夢想成真,秦國開始訓練自己的新軍了,豈能不成為秦國朝野關注的大事?
過了郿縣,渭水河道漸漸變窄變深,兩岸青山已經遙遙對望。放馬奔馳半個時辰,便過了老虢國。老虢國的背後有一片三五十裏的山地,那是當年西周孝王封給秦人的第一片土地,不列入諸侯,隻稱為“附庸”,讓秦部族居住在這裏為王室養馬。悠悠歲月,五六百年過去,這裏的老虢國早已經變成了秦國本土,那片古老的“附庸”山地,也已經成了尋常的鄉野。而在這片化入尋常的鄉野西邊,又是嵯峨險峻的陳倉河穀,那裏有一片小小的莊園,永遠烙在他的心頭……極目望去,秦孝公不禁感慨萬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