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尋求的最佳結果是,三國盟約達成,迫使魏國不敢攻韓,韓國便可以繼續滅周滅陳大計。齊國卻恰恰相反,是希望戰爭發生,方能趁機再度打敗魏國,所以不能與韓國達成盟約。趙國力量大大削弱,不能單獨對魏國作戰,自然對加入“反魏聯盟”極為積極。申不害對這種戰國詐道深知就裏,豈能一廂情願的自顧做夢?但無論如何,齊國會救援韓國,這是鐵定的。因為這不是韓國利益,而是齊國必然要尋找機會壓倒魏國所決定的。
申不害立即向韓國臣民公布了“與齊趙結盟抗魏”的大好消息。韓國人心裏有了底,抵抗魏國的鬥誌更加高昂起來,新鄭城彌漫出大戰將臨的緊張氣息。
魏惠王雖然氣昂昂的宣布了太子申為滅韓統帥,但心中總覺得有些發虛。公子卬何等機警,見魏惠王沉吟不語,自然是心有靈犀,他一臉肅然的提出,“太子身係國家安危,不宜前敵涉險。臣以為,滅韓大戰仍當以龐涓為主將,臣輔之,太子以統帥總監軍為上策。”魏惠王欣然讚同,明下詔書:“滅韓戰事由上將軍龐涓統領,太子申統帥監軍。”
詔書下到上將軍府,這才使龐涓有了一個台階。雖說這“統帥監軍”的名頭聞所未聞,“統領”的職分也頗為含糊,實在是兵家大忌。然則事已至此,魏惠王在熱昏的朝野共識下,明擺著讓他做實際主將,讓太子這個“名將”做隻立功不受過的統帥。有什麼辦法?除了歸山,龐涓隻有接受。想了兩天,龐涓還是帶病出征,挑起了這副重擔。
一旦回到中軍大帳,龐涓便立即精神大振,將那些齷齪丟在了腦後。經過一個月夜以繼日的準備,龐涓終於發出號令,魏國主力大軍秘密向韓國進發!
公元前三百四十二年初夏,魏國終於發動了滅韓大戰。
龐涓對各國地形要塞及軍力部署,曆來非常清楚,那國稍有變更,他便在那副秘密地圖上作出記號。對於韓國這樣土地狹小的國家,他更是了如指掌。他的攻擊方略是:
第一步,派出一萬精銳步卒秘密堵截洧水上遊,使新鄭的護城河變成一條幹溝。
第二步,派出五萬騎兵,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銜枚疾進,突然插進新鄭城外的三萬韓軍於新鄭之間,發動猛攻,將三萬城外韓軍一舉擊潰!
第三步,派出六萬重甲武卒扼守新鄭城外的三條要道,狙擊從韓國周邊要塞趕回來救援的四萬步騎大軍。
最後一步,自己親自統率十萬主力大軍從東北兩麵泰山壓頂般猛攻新鄭!
為了避免混亂,龐涓沒有讓太子申與公子卬獨當任何一麵,而隻讓他們以三軍統帥與副統帥的尊貴身份,高車駟馬的隨同中軍前進。這樣做,其實正中公子卬下懷。太子申還有些不滿,被公子卬一番附耳低語,也說得大展眉頭,不再要求獨當大任了。
三天之內,龐涓的外圍作戰全部順利完成,做好了對新鄭的攻城準備。
申不害有些慌亂了。他沒有想到洧水斷流,更沒有想到城外駐軍被一舉擊潰。更要命的是,周遍要塞駐軍的來援要道,竟也被全部卡死!突然之間,新鄭就變成了一片孤島,城內的一萬多軍士成了唯一的支柱。明擺的形勢,如果齊國趙國沒有主力大軍前來救援,新鄭就是砧板上的一塊魚肉!
“龐涓豎子,當真狠毒!”申不害站在新鄭城頭,遙望原野上連綿不斷的紅色軍營,就象秋日裏火紅的楓林,不禁佩服龐涓的用兵狠辣,竟覺得頗合自己胃口。
本來,任何一座都城裏都不可能駐紮主力大軍。所謂城防,更主要的是城外要塞與城外駐軍。城內駐軍隻能對付小型攻擊,更主要的功能是防止內部動亂。城外大軍與城內駐軍相互策應,才是全麵防守。從這一基本原則出發,申不害在城外駐紮三萬大軍,是完全正確的,這才是真正的城防力量。但申不害萬萬沒有想到,魏軍的精銳鐵騎在平原上攻擊力太強,韓軍竟在一夜之間被分割擊潰!如此一來,形勢大變,新鄭城西南兩麵的洧水,如今既阻擋了突圍之路,也阻擋了援救之路。東北兩麵的三條大道也全部被堵死,且還有十萬魏國大軍的猛攻,縱能衝出重圍,顯然也是自投羅網。
為今之計,隻有依賴新鄭的城牆和城內充足的糧草,做拚死一戰了。
龐涓自然不會給申不害留下悠閑的喘息機會,大軍一到,立即猛烈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