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趙奢,卻是趙國一個赫赫大名的能事之臣。在趙國是職掌田土與農耕賦稅的官署,與魏國的司土(後稱司徒)官署相當。田部令,便是執掌田部的首席大臣。趙奢祖上原本是趙氏王族遠支,後來便成為邯鄲的農耕國人。在武靈王趙雍胡服騎射征發新軍時,年輕的趙奢便入了軍旅,在塞外征戰十餘年,因戰功逐步擢升為輜重營將軍。這輜重營是大軍命脈所在,除了運輸、囤積、防守糧草大營,同時還有兵器甲胄馬具的打造修葺,諸般軍用財貨的保管分發等職司。一軍之輜重將軍,非但要有實戰才能足以率兵鎮守大營不失,而且要有料理政務商旅的才能。否則,官署調撥、長途輸送、立營保管、定期分發等諸多煩瑣事務便會立時亂套。時年三十歲出頭的趙奢,輜重營大將卻做得有條不紊,從沒出過一件差錯。三年之後,武靈王對趙奢的軍政才能大是讚賞,竟破例將趙奢從軍中左遷為朝官,任為田部吏,雖不是“令”,卻是專門執掌田土賦稅征收的實權臣工。
戰國時代,賦稅征收是天下第一大政,也是天下第一難題。大戰連綿,大軍的財貨消耗驚人,沒有源源不斷的物資實力,大軍便立時不能立足!偏偏戰國之世還不能靠加重賦稅養軍,蓋因其時天下大爭,各國競相吸引人口,若是賦稅加重而民不堪累,民眾便會大量逃亡甚或動亂。還不能輕易用兵剿滅,你若用兵強壓,他國便會乘機出兵“吊民伐罪”滅其國而分其地。齊湣王倍加賦稅不到十年,便一戰山崩而被亂民千刀萬剮,任你天下君王大權在握,也是心驚肉跳!惟其如此大勢,賦稅便隻有適度,而適度便必然時有財貨掣肘。明智國策,便隻有依靠及時征收來彌補,除此還得嚴防偷漏逃賦稅,否則財貨便立時吃緊。所以,這征收賦稅的田部吏,便非能事強悍者不能任事。否則,以武靈王趙雍之重視軍爭,如何能將一個極富將才的年輕將領遷職為文官?
趙奢一上任,便遇上了一件棘手的難事。
盤查賦稅大帳,國轄四郡(上黨郡、雁門郡、雲中郡、代郡)六十餘縣,賦稅分毫不差,可占地三十餘縣的二十餘家世族封地,賦稅卻僅僅收繳兩成不到。封地最大的平原君趙勝、安平君趙成、平陽君趙豹、代安君趙章四家十六縣,竟是三年未繳國府當得之賦稅。趙奢問起情由,田部主書隻嘟噥一句,四君撐趙,他不繳誰卻敢收?
趙奢大皺眉頭,思忖半日,斷然下令聚集田部的催征千騎隊,並備齊三千輛牛車隨後,立即開赴平原君封地。在趙奢看來,平原君有“戰國四大公子”之名,又是王族嫡係,素來都是國家棟梁,斷無拒繳賦稅之理。要清繳封地賦稅,隻有從平原君開始。
此時之趙國雖行新法,然卻不象秦國變法那般徹底。其間最大的不同,便是趙國相對完整的保留了世族封地製。所謂相對完整,主要在於兩個傳統沒有改變:其一,封地世襲,不以承襲者無功而奪封地;其二,封地治權仍然在世族,國府隻能與世族分享賦稅,世族占大頭而國府占小頭。而秦國則將封地製大大虛化為一種象征,非功臣不能封地,子孫不得世襲;封地治權在國府,受封之功臣隻是“虛領”封地,由國府從封地賦稅中分出小部分給予虛領之功臣。究其實,秦國的封地製已經變成了一種名義上的最高封賞,實際所得僅僅是一部分來自封地的純粹財貨;而趙國封地製則保留著“諸侯自治”的底色,擁有一方封地便意味著擁有巨大的治民與建立私家武裝的權力。《免費txt下載》往遠一點兒說,這是諸侯製以私家世族為國家根基的老傳統。往近處說,這卻是武靈王趙雍變法時的實際考量,後麵自有交代。
平原君封地跨越大河東西兩岸,有地五縣六百裏幾乎都是平坦沃野,東去兩百裏便是齊國的濟水,封地城邑便叫平原.時當暮色,馬隊牛車浩浩蕩蕩來到平原城外,趙奢下令牛車大隊與九百騎士在護城河外紮營,隻帶一個百人騎士隊立即入城來到平原令官署。
按法度說,這平原令本是國府官員,其爵位也是以趙王詔書頒賜。然就實而論,卻是由封主定名舉薦與國,趙王一律下詔任官賜爵罷了,實際上便是封主的家臣,以國府官員的名義為封主治民理財。趙奢人馬一動,平原令便得到了快馬急報。及至趙奢入城,平原令已經擺好了盛大宴席,親自恭候在官署大門外了。